古代历史背景
公元前时期 :
公元前347年,蜀王迁都成都,在成都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
公元前311年,秦灭蜀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而今天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
五代十国时期 :
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个单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天府广场所在区域也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蜀王府
蜀王府的建设 :
公元1371年,明朝时期,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他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蜀王府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十八年建成,它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模而建,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拥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建筑,是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宏伟华丽的建筑群。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位置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段一带。
蜀王府的变迁 :
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入成都,蜀末王朱志术跳井而亡,蜀王府被张献忠所占,并称为西王府。
1646年,张献忠在撤离成都前焚烧了蜀王府,蜀王府部分建筑被烧毁。
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
近现代变迁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
五十年代的天府广场经历了进一步的变迁,明代“蜀王府”城墙及城内明、清两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毁。
天府广场的名称和定位逐渐明确,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重要地标。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 :
1999年,天府广场正式定名。
2007年,天府广场经过现代化建设,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综合交通枢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2011年,天府广场再次改建,椭圆中心广场变为正圆形。
2016年,“成都中心”规划出炉,将在“天府广场-后子门”片区,打造上千亩的成都版中央公园——“成都中心”。
广场特色与现状
平面布局 :天府广场的平面是一个八卦太极、飞鸟图,广场被中间的曲线分成东西两个广场。东广场为部分下沉式广场,西广场上有音乐喷泉。广场的正中是古代蜀国的吉祥物太阳神鸟图案。
配套设施 :天府广场的地下一层设有商场和美食街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购物和餐饮选择。
周边建筑 :天府广场北边有毛泽东雕像和四川科技馆,西边有成都博物馆等,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府广场的文化氛围和地标特色。
综上所述,成都天府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明清时期的蜀王府、近现代的变迁以及现代的综合性发展。如今的天府广场已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重要地标和综合性广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