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何以中国 探源漯河|贾湖遗址点燃华夏文明起源的星火)

中国史前考古学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星灿评语。楚晓俪 摄

中国青年网漯河8月23日电 (记者 王文坛)“贾湖文化,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关于贾湖遗址,中国史前考古学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星灿如此精炼评价总结。

山高人为峰。贾湖文化的价值,只有把历史拉成直线,走到直线的尽头去品味。

近日,记者随同“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贾湖遗址,近距离感受贾湖先民的生活场景。

贾湖遗址博物馆外观。楚晓俪 摄

贾湖村口,碧湖荡漾,碧绿的湖泊倒映着盛夏树影,像温柔的臂膀环抱着贾湖村。环湖大道上,鸟鸣声不绝于耳,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映出一场9000年前的隆重仪式:

万籁俱寂中,族长按向骨笛的第七孔,风声、水声、芦苇声、鹤鸣声共作,高亢的乐声划破夜空,龟甲响铃随着舞蹈的节奏怦然作响,族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祈求年岁丰穰......

在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1500年时间里,贾湖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渔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笛声悠扬的桃花源,他们用十一项“世界之最”点燃了华夏文明起源的星火。

据了解,在我国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约9000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地位颇为独特且重要。从1983年第一次发掘算起,40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

贾湖骨笛传奏千年乐章。楚晓俪 摄

提起贾湖,印象最为深刻的,首推贾湖骨笛。在贾湖遗址发现的贾湖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或许是为了模仿鹤鸣、吸引猎物,又或许是为了向上天祈愿、诉说心声,贾湖先民取用仙鹤的尺骨、锯截钻孔、修整成器,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一项惊人的创造。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近50支,大多为七孔。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曾七次主持贾湖遗址发掘工作,1986年,他亲自见证了第一支骨笛的发现过程,“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外国留学生对骨笛充满好奇。 楚晓俪 摄

经专业人员对七孔笛测试,以斜45度角的斜吹方式,可奏出七声音阶,这一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外来说。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骨笛还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河北民歌《小白菜》。标准测音仪器鉴定显示,贾湖骨笛的音标达到国际标准钢琴中央C调,神奇的音准让现代人也不禁赞叹。贾湖骨笛无疑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初步显现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曙光。

小小的骨笛,就这样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但贾湖“之最”,远不止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楚晓俪 摄

贾湖先民缔造的十一个“世界之最”,令人高山仰止:

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

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

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最早的“酒”;

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

最早的鼎形器;

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

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

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

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

如此多的世界之最,对于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形态、文化艺术、生产水平、生态环境、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以及文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实证材料。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张居中认为,贾湖文化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繁华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更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