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旧址(团中央旧址渔阳里改造受关注)

位于上海淮海路上的团中央旧址“渔阳里”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受到了代表、委员的关注。“渔阳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1920年夏天,陈独秀、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老渔阳里2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这也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新青年》在这里编辑,《共产党》月刊在这里创刊,这里也成为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而位于不远处的新渔阳里6号,在“外国语学社”的招牌下,一批年轻人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此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第一个团的早期组织,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为了发挥团中央机关旧址的教育功能,在对其进行全面整修后,“渔阳里”于2004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2018年8月,“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改成改建项目启动。

“我认为,在挖掘渔阳里红色历史的同时要强调建党风云,讲好建团故事,更应该讲好建党故事。”市政协常委、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厉震林带着《关于重视上海渔阳里“建党风云”的建议》来到上海两会。他认为,渔阳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旗帜,就连要求各地相继建立起共产党组织、要求召开党的一大通知书,也都是从这里向各地发出的,“因此,渔阳里不仅是中国青年团的诞生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色基因的孕育地。”

厉震林特别提出要关注“老渔阳里2号”。老渔阳里2号门口悬挂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文物标志尚不能显示出这一百年老建筑应有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是共产党的初心之地。”

此外,目前新老渔阳里原先连通一体的老弄堂,已被人为地隔断了,致使原先的红色历史风貌和当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被人为阻断,彼此无法走通。围绕着它的未来,也有专家呼吁,在老渔阳里旧址上建立纪念馆。

厉震林表示,“对于新老渔阳里,进一步加快统一规划的整体推出,才能真正体现渔阳里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青少年也能从中学会如何奋斗,找到初心。”

据了解,在团上海市委和黄浦区政府等共同推动下,“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在锦江国际集团支持下,其东侧将建立的渔阳里纪念广场是改造项目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广场的设计与实施交给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10多名青年师生,主持艺术家正是目前在参加市两会的市政协委员金江波。

金江波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他介绍,设计团队为渔阳里纪念广场设计了大型浮雕墙。在长58米、高近3米的浮雕墙上,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馆形成了呼应。利用走道设计,团队还在浮雕墙上镶嵌了一扇石库门,参观者可以打开石库门,直接通过走道走进纪念馆进行参观,就犹如打开了历史之门。此外,广场上也设置了升旗区域,可以在重要日子举行升旗仪式,也为青少年国旗下成长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

金江波表示,他们在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后,想用公共艺术的理念与手法来表达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融合,以期将“渔阳里广场”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基地,也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添砖加瓦。

周胜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