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寿寺(北京万寿寺寻找身边的文保)

北京万寿寺——寻找身边的文保,触摸凝固的历史

万寿寺,位于海淀紫竹院西,南长河北岸,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多次重修,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为方丈院原为民房杂院,近期修复开放;西路为行宫,慈禧太后游颐和园时经常在这里歇息、喝茶,所以万寿寺也享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行宫不对外开放;中路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

关于永乐大钟,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悬挂着一口明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大佛钟——永乐大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前,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到北京主持铸造佛钟事宜。佛钟因周身刻有经文,被当作佛经文献收藏在汉经厂。万历年间万寿寺兴建后,明代汉经厂的汉文佛经连同佛钟一并迁入,悬挂于新修的一座方形钟楼里。明末战乱,钟楼被毁,永乐大钟就长年横卧在长河岸边。清雍正皇帝决定再选择一座庙宇悬挂永乐大钟。选择今天觉生寺位置放置大钟,最终在乾隆年间,大钟终于迁到觉生寺悬挂。由于有了这口大钟,觉生寺这个名字叫的人少了,民间称之为“大钟寺”。

关于慈溪老佛爷的称号,清光绪初年,慈禧太后正谋划二次垂帘听政,太监李莲英颇会揣摩上意,就让万寿寺的僧人制作了一尊观音菩萨像,面容与慈禧太后相仿。万寿寺前临长河,慈禧太后坐船去颐和园,必定在此拈香礼佛,休息更衣。待慈禧太后至此,僧众山呼“太后老佛爷”,并把她领到大殿的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音端坐于此。“万寿寺双佛显圣”的故事越传越神,老佛爷这个称呼也就叫起来了。

图一至图三为明代山门、文保碑和老楸树;

图四图五为中路主体建筑万寿阁,建筑前摆放一块发掘出上图的原明代宁安阁(今万寿阁)月台前中道阶石,石刻为长方形,采用高浮雕手法,主体图案为缠枝莲纹,每朵莲花上饰一种杂宝,石刻下部饰海水江崖纹;

图六至图八为后花园假山,明万历五年(1577)万寿寺初建成时,假山周围原有水池:山前三池,山后一池,并配有亭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缮万寿寺时,将全部水池填埋,将部分太湖石拆卸,以青山石填补。但一棵古树根部仍保留了明代的白色太湖石,假山下还有明代水池的痕迹。

图九图十为御碑亭,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建。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为万寿寺首次出现黄色琉璃瓦的建筑。亭内立有乾隆御制满、汉、蒙、藏文合璧碑一通,高3.96米。碑文内容为"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旬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

图十一图十二为西洋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中式圆光门顶端为金刚宝座塔式造型,墙头、墙面装饰了中西合璧的砖雕。砖雕图案由八宝、莲花、梅花及茛苕叶纹相互组合,使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

图十三为方丈院,位于万寿寺东路最后一进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由方丈室及东西厢房、倒座房组成,各房由转角游廊相连。正殿方丈室也称念佛殿,坐北朝南,室内原供奉释加牟尼佛像一尊,今无存。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匾额"栖情物外",室内楹联"爽气挹冲襟,翠连空色;明漪淡尘虑,影借光天。"匾额与楹联均无存。

图十四为方丈院内展示的中国统木制家具——民国花梨木嵌大理石琴案 ,花梨木制,案面两侧开孔,形成音箱。案面下装透雕绳纹盘长结牙条,两侧的牙头透雕灵芝纹与腿足相接;四条腿足做成四节方瓶式,并嵌有大理石,管脚帐以上和腿足形成的长方形空间安装圈口。

图十五为慈溪手书寿字;

图十六为张大千昆明湖观荷图镜心 ,作品为水墨设色写意人物镜心,描绘六月昆明湖畔景致。画家以泼墨法绘荷花竞放,以精细工笔勾勒贤士静坐,童子采莲,精细工笔与写意泼量对比强烈。画面左上方有张大千自题诗,款属"大千张爱",后铃"大千"朱文方印、"张爱"白文方印。

图十七为傅抱石山水轴,作品为纸本水墨设色卷轴,画面以全景构图,以泼墨写意法画礁石松柏,笔墨老辣坚挺。远山平远自然,云雾缭绕。近处山峦间藏小屋,内有高士相谈正欢。画面右上自题"戊子大暑金陵讲舍写,新喻傅抱石",铃三方朱文方印"抱石""抱石得心之作""踪迹大化"。尽显其艺术匠心。

图十八为齐白石枯木群鸦轴,作品为水墨设色纸本立轴。画面描绘了在如血晚霞的照映下,有江水临接远山,近处坡石枯树,群鸦归巢。画面右侧自题"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愠事,斜阳(斜阳二字本余霞)古树看雅归。白石癸未",后铃朱文印"白石老人",左下角铃白文印"寄萍堂"。

/2411

#发现美好海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