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三河坝(94年前)

来源:南方日报

一座高15米、宽4米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笔枝尾山顶。

三河坝是粤东水路交通要冲,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94年前,三河坝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位于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三河坝战役纪念馆。

立于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广场入口左侧的红色字牌赫然在目,一座高15米、宽4米的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笔枝尾山顶,“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由朱德亲笔书写的15个正楷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站在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前俯瞰,梅江、汀江和梅潭河三水汇合,风光尽收眼底。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历史烽烟早已散尽,韩江静谧安澜,开国上将萧克所言的三河坝战役,94年前就发生在这里。

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战役中,以朱德为代表的起义军官兵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识和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奋斗之路

为中共苏区创建打下基础

三河坝是粤东水路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谓“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企图将起义军扼杀中襁褓之中。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标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9月18日,部队进抵广东大埔县城。随后,前委执行之前长汀会议决策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育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指着三江汇合处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当年留守三河坝的起义军探知在梅江上游松口地区有强敌集结,且在韩江以西的汇城无险可守,背水而战、地形不利,所以在汇城山上布置少量的侦察兵,观察从松口方向以及从大麻方向来敌,留守三河坝的起义军大部撤至韩江东岸东文部。

10月1日,蒋介石嫡系钱大钧率3个师约2万人由梅县松口沿江而下,直扑三河坝。朱德命部队在地势较高的笔枝尾山及韩江东岸沿线据险阻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朱德与周士第研讨后作出战略调整,考虑到阻击钱大钧部队,掩护主力部队的目的已经基本完成,为保存有生力量,次第撤退,拟将与在潮汕的起义军主力会合。75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率领全营官兵负责掩护撤退,全营将士英勇牺牲。

10月5日,粟裕、周邦采等带来了主力在潮汕地区遭遇重大挫折的不利消息,危急关头,朱德、陈毅等力排众议坚定地将八一起义军的火种保留下来,转战千里,于次年4月实现井冈山会师。

为何说三河坝战役在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十分重要?甘海洋说,一方面,朱德、陈毅在战斗失利以及在潮汕的主力被打垮打散时,保持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带领和保存了八百精英部队走出困境,他们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基石,是党指挥枪政治原则的坚定拥护者,他们最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保留下来革命火种,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进行了中国革命的新的探索与实践,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日后中央苏区创建和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再者,南昌起义军进入广东,在各地形成了重要影响,三河坝战役伤员在当地党组织的掩护下,成为当地军事骨干,极大提升当地农军政治、军事素养。尽管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恢复、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尝试没有成功,但是土地革命的火种在南粤大地已经播下。

三河坝战役精神不朽

时至今日,如何解读三河坝战役精神?

廖运周曾在《回忆南昌起义前后的七十五团》一文中记述道:“朱德同志动员我们: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向海陆丰进军的我军创造有利条件;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之敌。”“他那种面临大敌镇定自若的态度和语重心长的话语,坚定了我们每个人的胜利信心。”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庆认为,正是有了信念坚定的精神,才有三河坝阻击战的成功。在起义军主力失利后,并与前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朱德勇敢地承担起带领部队走出困境的重担,他说:“八一起义这面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八一起义的革命种子保存下去。”正是由于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每逢起义军人心涣散、处于险境的关键时刻,朱徳等人都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大手擎天、力挽狂澜,保存了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朱德在战役动员会上指出:“我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革命军队必须与农民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邓文庆介绍说,三河坝战役中大埔农军成为起义军向导、帮助后勤补给、提供情报传送、配合参与作战;三河坝战役后,起义军部分党员干部留在当地与农军结合,继续开展武装斗争,为提升农军的军事、政治素质,为有效地开展游击战争,为闽粤赣苏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义军在三河坝战役指挥部留下的“誓死杀敌”标语,以及在战斗中以一敌十、毫不畏惧,坚守三天三夜的行动,充分体现了将士们为党的事业不畏强敌、战斗到底,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而三河坝战役正确地实行了灵活、机动、务实的战略战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邓文庆说,三河坝战役以及阻击任务完成后的一系列事关起义军生存、转折、发展的行动,充分说明此次战役所产生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粟裕在《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中指出,“井冈山会师,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谭震林在回忆中讲道,“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两支部队会师后,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后为建立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被改写,“朱毛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让红色精神焕发力量

最近在剧院观看了《血色三河》的陈女士颇受触动:“三河坝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当看到演员们深情演绎的时候,还是会为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血色三河》是由梅州创排的广东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以三河坝战役为题材,生动讲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事实上,不少影视文艺作品让三河坝战役这段历史越来越广为人知。记者在蹲点采访时看见,不少游客站在纪念碑前驻足,仔细观看。游客陈伯说:“如果这场战役稍有差池,恐怕会对之后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陈伯是广州人,他与两位朋友步履缓慢,品读着浮雕墙上的文字,还不时在浮雕墙前合影。“我们趁着还能走,到梅州的红色景点看看,不能忘记这些伟大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他说。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管理处宣传讲解股股长刘南海介绍,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党史学习班。疫情期间,纪念馆闭馆近5个月,开馆后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控制进场人数,去年接待人次达56万。刘南海说,去年底大潮高速开通后,进一步拉动了园区的参观游览量。今年刚开年,预约电话接连不断,他预计今年的游客量较去年或有所增加。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旧址、中共南方工委旧址等革命旧址,承载着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铭刻着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铸就了宝贵的苏区精神。”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在近日召开的大埔县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大埔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要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苏区精神化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助力大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为进一步传扬三河坝战役精神,进一步展现苏区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近年来,大埔县在充分挖掘三河坝战役精神的同时,打造好三河坝干部学院,讲好三河坝故事,充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锻造党员干部队伍的宝贵财富。

在距离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不远处的三河镇五丰村梅潭河边,三河坝干部学院教学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我们预计月底实现14栋大楼封顶,同时保证内部装饰和环境绿化同步进行。”大埔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永斌说。

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中心,三河坝干部学院为实训平台,辐射其他三河坝战役革命遗址,大埔县正在积极构建“一园一院一线四址”的三河坝战役遗址群,充分展现三河坝战役历史场面,弘扬三河坝战役精神,推动大埔县文旅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大埔所属的梅州,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近年来,该市通过学党史、悟思想、感党恩,凝聚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力量。为了更好地挖掘红色资源,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梅州深入实施《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加强全市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修缮一批革命遗址遗迹,推动红色资源串珠成链。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一批革命纪念场馆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基地,众多党员干部、学生团体到此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蹲点手记

探寻红色基因 汲取智慧与力量

3000多名起义军阻击2万敌军,不少影视作品将三河坝战役这段悲壮的历史重新演绎,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在这次的蹲点采访中了解更多历史细节,探寻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从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采访过程中,南方日报记者翻阅《南昌起义资料》一书,看到了“三河坝分兵”后的一些细节:起义军入三河坝后,商人开门放鞭炮欢迎,连夜做生意,市面一片繁荣,军队纪律很好,买东西很公道,说话很温和,群众关系很好。

人民军队为人民,体现在这支部队的优良作风上。南昌起义之后起义部队入粤进入大埔,朱德等领导人把帮助地方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协助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贯彻土地革命精神作为己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宣传“耕者有其田”,并在三河坝及时贴出了《安民告示》和各种宣传标语,举行军民联欢会,使当地群众了解起义军是一支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部队,是会为国家富强、为人民谋福利而敢于牺牲、不懈奋斗的部队,通过宣传与实际的为民行动,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凝聚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一个深刻的启示是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根本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要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就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圆梦故事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德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黄福传:

以红色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红色家底丰厚的大埔,亦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距离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不到30分钟车程的高陂镇,是广东四大陶瓷古镇之一,这里拥有八百多年的制陶历史,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和精湛的制陶技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德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黄福传就出生于此,他16岁进入光德富岭瓷厂,跟随师父们学习手拉坯、彩绘等陶瓷手工技艺。

在他的带领下,南方日报记者一行来到其平日工作的地方。一座造型别致的青花瓷屋格外醒目,用废弃陶瓷装饰而成的“陶瓷汽车”十分讨喜。有别于一般的陶瓷厂,这里的一座青花瓷博物馆,集陶瓷创作、体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作为梅州市首个3A级工业旅游景区,疫情前每个月接待游客量数以千计。

黄福传说,尽管大埔青花瓷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大众对它的认知还十分有限,搞工业旅游能让更多人对大埔陶瓷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展厅中,记者发现一件关于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碑的作品。在黄福传看来,这段历史是大埔人民共同的记忆,他希望讲红色印记记录下来,以陶瓷为媒,传播红色文化。

22岁就独立办厂的黄福传,本着对光德手工陶瓷的热爱,不断钻研、提高技艺,工作之余,他坚持创作,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积极对外宣传,让国内外游客近距离了解光德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十分重视培养陶瓷人才,每年亲自授课不少于20场次,特别是在光德陶瓷的手工成型、釉下彩绘等技艺进行了专题培训,为光德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继之才。

在他看来,客家人身上踏实、执着、勤勉、敢闯的特质和干事创业的精神,与三河坝战役精神一脉相承。“要像革命先辈一样,不畏艰难,保持着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终能把事做成,把事做好。”黄福传亦希望后辈们都能从红色精神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南方日报记者 周人果 张柳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