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墙遗址(文物里的北京丨第三十八集元大都城墙 夯土下的建城智慧)

元大都,是马可·波罗笔下东方最大、最灿烂的城市。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原金中都的东北郊,以琼华岛为核心,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元大都。这座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元大都,成为后来明清都城的规范。而元大都城墙遗址,这段七百多年前的城墙,也成为我们窥探元大都布局结构的窗口。

黄秀纯:“当时发掘元大都城墙遗址的大概得10来个人吧,我是第二次,从1969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跟着他们发掘。”

上世纪6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联合组建的“元大都考古队”成立,十余年时间里,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诸多遗迹,如今年近八十的黄秀纯是当时考古队最年轻的队员。

1368年,元朝灭亡时的一场大火,让元大都这座曾被描述为“黄金铸就”的城市沦为焦土,曾经的皇宫、御苑、圣殿、寺庙……或摧毁,或改变,被压在了明清北京城下,但都城的制式却留存下来。

黄秀纯:“元大都是至元四年忽必烈下令建设,刘秉忠所设计的,刘秉忠是以儒家的思想,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来规划,所谓城‘方九里,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既不同于长安城,也不同于像明代南京玄武湖的那个城。”

春秋战国之间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权威的著作,元大都的设计,无限接近《周礼·考工记》的理想设计方案。

元末,战火纷飞。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后,派徐达率25万大军北上,直抵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徐达奉诏改大都为北平,由此拉开了改建北城墙的大幕。

黄秀纯:“徐达把这个北城墙往南移了五里地。元大都的北城墙实际有两个城门,明代的这个城墙也是,北边两个城门,也就是德胜门和安定门,南面前门、崇文门、宣武门,(记者:还是按照元朝的那个建筑的格式来的?)对。”

要想探寻北京城唯一一段元代城墙遗址,可以去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一般公园不一样的是,这是一座长约9公里的长条形公园,依照昔日的元大都城墙设计建造。西侧叫西土城,北侧叫北土城,外侧有护城河遗迹,分别是小月河和土城沟。

黄秀纯:“现在我们看的土城遗址,实际它是这种‘冖’型的,南移五里地,留下东西城墙没变。这个城墙完全用土砸(夯筑)起来的,外头就贴小薄砖,所以特别不结实,土城墙上头还铺着一层芦苇,雨水来了,就跟披着蓑衣似的。”

1969年夏,西直门瓮城内发现了元大都和义门的瓮城。和义门瓮城的发现,在当时也是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成果,但是由于特殊历史时期并配合地铁基建工程,不得不将其拆除。

黄老画出瓮城城墙水篦子的样子

黄秀纯:“这个城墙非常讲究,讲究到什么程度?城墙为了防水,它的城墙里头有很多圆形的水篦子,还有铁鹅台。铁鹅台就是门上的铁块,上面有一个小凹穴,说白了就是大门底下的门轴,那么这个水篦子干嘛用的?大城门关上,有火攻城门的时候,在城门上浇水,水就顺着水篦子把木头城门(的火)浇灭了。”

元大都是在旧城金中都外平地拔起的新城,那么为什么当时元代不利用金中都来建城呢?

黄秀纯:“主要是水源问题。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是随着水来走的。我们现在的水系基本是元代的,比如说从京密运河引过来了水,它到昌平的白浮泉到瓮山泊,瓮山泊就是昆明湖,昆明湖过来的是高粱河,进了金水门,完了一股水奔那个甘石桥,进灵境胡同到中南海,另一股水就走这个积水潭、后海、北海、中南海。元代就是按照(这么两股水系),搁着这点正合适。”

古人建城,与水共融是大智慧,排水渠道和给水渠道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北京海淀区塔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垣水关遗址,是目前京城唯一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元朝城垣水关,这座水关涵洞是元大都在夯土城墙之前预先构筑的。

黄秀纯:“北边城墙发现过水涵洞,它就是排水沟。城里城外得排水,不排水的话,污水怎么办?晚上关城门,为了防止人钻出来,它这里头装有铁栅栏。”

1970年11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工程大队第五营在西四牌楼修筑防空洞的时候,发现元大都南北主要干道的石质排水渠遗址。该水渠位于西四新华书店与同合居饭店之间,它是用青条石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底部顺铺青条石,仅暴露23米,其南北延伸部分尚埋于地下。

黄秀纯:“在墙壁上留下了这么一个刻石,写着‘至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刘三’。这有可能就是当时石匠随便刻的,但它给我们留下考证这条排水沟的年代了。那么这段就按照防空洞走了,出口就在新华书店收银台底下。”

西四新华书店下的水涵洞石壁上刻字拓印

如今,西四新华书店还在正常营业,在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人来人往,日出日落,元代排水渠遗址就在它的脚下,见证着元大都曾经的辉煌,饱含着古人的建筑智慧,伴随着北京的日新月异。

转自:北京广播电视台

来源: 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