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市(牙克石市地名考岁月沉淀的符号)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地,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与独特魅力的城市——牙克石市。它的名字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探寻其地名的由来,仿佛翻开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帷幕,一同踏上探寻牙克石市地名之源的奇妙之旅。

牙克石市市域面积27590平方公里,有6个街道办、10个镇、47个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南线分布免渡河镇、乌奴耳镇、博克图镇、绰河源镇、塔尔气镇5个镇,北线分布牧原镇、乌尔其汉镇、库都尔镇、图里河镇、伊图里河镇5个镇。市区有胜利街道办事处、红旗街道办事处、新工街道办事处、永兴街道办事处、建设街道办事处、暖泉街道办事处6个街道办事处。

“牙克石”这一称谓从何而来?“牙克石”即满语“要塞”之意。而也有人认为,“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演变而来,意为“被涮坍的河岸”。从蒙文脱胎而来的满语“牙克石”与“雅克萨”的满文写法略有不同,但“牙克石”的口语发音含义却有“关闭”之意,故可以引申为“要塞”。从地理位置上看,牙克石市处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坡,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守护边疆、防御外敌的关键节点,“要塞”之称名副其实。

还有观点认为,就是“牙克石”可能由俄语发音音译过来的。即先有满语“雅克萨”,中东铁路修建时,俄罗斯人就把“雅克萨”读成了“牙克什”,就像新疆有些地名就是从俄语发音中直接翻译过来一样,比如今天新疆的“喀什”,它的发音就是由俄语发音音译过来的。从“雅克萨”到“牙克什”再到“牙克石”,这个演变过程与新疆的不少地名相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牙克石的地名见证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里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活动区域,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牙克石逐渐成为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地名也融合了各民族语言的元素,成为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牙克石地区历史悠久,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丰富。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雅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最早记载牙克石地区地名的是清康熙年间开始编修的《盛京通志》。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至1644年入关前的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清朝入关后,设盛京将军管理关外的东北部分地区,包括今牙克石地区。

牙克石市

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意为“平安”。

乌奴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乌奴耳是蒙古语“美丽富饶”之意。

博克图

镇名,滨洲线铁路重要站地。博克图是蒙古语“有鹿的地方”。

巴林

原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巴林是蒙古语“巴拉”(有虎的地方)的音变。

塔尔气

镇名,博林铁路支线终点。塔尔气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塔尔气语义不详。

乌尔其汉

镇名,牙林线铁路站地。“乌尔其汉”为蒙古语“乌日其善”的音转,意为“黎明”,也有的为“前进”。

煤田

原镇名,五九煤矿所在地。因境内有煤矿,故名。

原林

原镇名,牙林线铁路站地,原林即“原始森林”之意。

库都尔

镇名,牙林线铁路站地。地处库都尔河上游,镇以河名。库都尔是蒙古语“有獐子的地方”。

绰尔

原绰尔镇驻地,蒙古语为“水流穿峡而过”之意。

新帐房

原镇名,50年代初库都尔林业局在此地搭设一些帐篷进行林业生产,1953年火车站建成,定名“新帐房”。

西尼气

原镇名,牙林线铁路站地。西尼气是“西努斯”的谐音,因地处西努斯河东岸而得名。西努斯为鄂伦春语“柳树”。

图里河

河名、镇名,牙林线铁路站地。地处图里河南岸,镇以河名,图里为蒙古语“清澈”之意。

伊图里河

镇名、河名,牙林线铁路站地。镇以河名。蒙古语“水清如一面大镜子”之意。

莫拐

农场名,驻地毛盖图。莫拐是蒙古语“毛盖”的谐音,意为“有蛇的地方”。

沟口

站名,地处博林线铁路支线与滨洲线铁路干线交会点,扼博林线入口,故称沟口。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晴

图片:张宝琪 何起瑜

美编:乃馨

主编:徐晓梅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