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摩登)

今年是“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诞生100周年,11月8日 ,“ART SHANGHAI欧洲国家珍藏展”之“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在上海外滩源壹号正式启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说到摩登,很多人也会联想到巴黎、上海。而此次展览正是通过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摩登”对话,展现一个并行“交错”的世界。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何谓摩登

走进展览现场,仿佛进入一个摩登世界。

“Art Deco”这个名字取自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这个概念却是在1968年英国艺术史学家贝维斯·希利尔(Bevis Hillier)出版的著作 《二十世纪二十及三十年代的Art Deco》中才被提出。后世的阐述中,往往用“Art Deco”来指代在1920至30年代传遍世界且遍及了建筑、室内设计、家具、时尚、织物、电影、出版等各艺术领域的一股美学风潮。在西方,这股美学风潮在兴起时指涉着“现代”(Modern);而在中国,其所勾连的则是“Modern”的音译“摩登”,这个音译正诞生在上海。而中国的“摩登”与西方的“现代”,并非等同。

本次展览策展人汪汝徽说:“如果说,‘现代’这个概念在西方被提出之时,强调发生在‘今天的现实',源自一种直线行进的时间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却是一种回转而朦胧的古今交织,正如‘摩登’一词并非指涉时间,而是描述一种‘新奇、时髦’的审美感受。它所形容的创造图景,并非一味地用‘新’来代替‘旧’,而是在悠远的底色之上,将新鲜的文化与物事经过自身的融化之后,所脱化出的混杂与多元的景象。”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被东方艺术影响的Art Deco

展览现场,一个世纪之前的上海,匿名的中国工坊与匠人在新奇的巧思中为现代气象赋予了物质的形体:象征着步入现代曙光的电灯及各种家电,构建了美好城市家庭生活的成套家具,代表着身份、财富与进步形象的沙发、茶几、陈列柜等初次出现在中国人居室空间中的西洋形制家具,以及跟随着女性社会生活的打开而涌现的梳妆台、穿衣镜等以往并不在中国传统家具之列的闺房时髦物品。

本场展览以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与巴黎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对“Art Deco”这一艺术现象进行全景式的定义与描绘。在“巴黎魅影:神游东方”展厅,呈现了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中,巴黎涌现的受到东方艺术影响的作品。这些创作从两个方面反映了Art Deco是如何从东方艺术中汲取与转化着其所需的“现代”质素。一方面,法国装饰艺术家们从“感觉”的角度,汲取了中国明清奢侈装饰物所具有的“魅感”。他们在不同的装饰艺术表面,试验着取自东方艺术的技法与材质表现,如具有丰富而深邃肌理的漆艺、泼墨画法般的流光质地、取自翡翠玉石的幽绿色泽等。另一方面,他们则从“视象”的角度描摹由东方灵兽、珍禽、草木、果实、花卉等自然生灵构成的丰饶盛景。这些梦幻的物境,引领观者进入美好的联想,抚慰着战后人们的心灵。

展览现场 李君娜摄

“摩登”对Art Deco的重塑

1878年,“Chinoiserie”一词正式收录在《法兰西学院词典》中,作如下解释:“名词,阴性,艺术品,家具,或其它奇异珍品,皆是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味而制作。”

谈及关于上海摩登的遐想,一些人会想到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这样的形象正是在一个世纪之前于上海塑造的。然而,关于上海的经验,并非单纯地只发生于现实的上海。

1920至1930年代的上海,孕育了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及电影工业,上海的画报、广告、电影等大众文化媒体将上海的繁华以图像的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流传至今。

在“海上传奇:摩登的神话”的展厅,观众经过由旗袍所勾连起的绫罗绸缎的甬道。这些旗袍面料纹样与色彩大胆创新,上海正是通过这些大众商品,开始对西方Art Deco造型语言的吸纳与融化,发展出了自身的摩登视觉文化。

月份牌广告画在1920至1930年代达到鼎盛,画中“时装仕女”成了城市物质魅力的载体。烟草、药品、食品、化妆品、织物、电器、银行等各色“新商品”仅缀饰在人物周围,由画面中央的人物完成广告功能。

在“新世界与新生活”中,这里的“橱窗”不仅是一个世纪前摩登上海所涌现的新奇家具与时髦场景;更记录着今天繁盛的工业商品、现代设计在上海的萌芽。

这一幅幅物之风景中,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符号抽离原本的体系,交织糅合成新的形象,形成新的张力与活力。

题图来源:李君娜摄 图片来源:李君娜摄

来源:作者: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