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祠(柳州柳侯祠)

我在柳侯祠

到柳州是晚上,清晨起来,依然下雨,我们还是打伞出去,参观柳侯祠。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一般人都知道,但“千古文章四大家” 就知之甚少了。这“四大家”,按历史俗成的说法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不同时期的文坛领袖、文章宗师。他们四个人更为突出。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还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受父母儒学、佛学的双层熏陶影响,奠定了“统合儒佛”的思想基础。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较广,积极参与王叔文推行的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赴任行至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样,柳宗元就来到了永州。永州我去过,这里有柳子庙,是为了纪念柳宗元而修建的庙宇。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他的斗争则转入了思想文化领域,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抨击当时社会丑恶的现象。

如《捕蛇者说》,上中学时我就学过,中心意思是“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的多么深刻,这就是一个正直的古代官员,为基层百姓说的话。

还有“永州八记”,更是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抒发自己的心境,刻画山水,展现自然,用清邃绮丽的语言,追求精神的寄托。我特别爱读“永州八记”,每一记,都是精辟生动的文章;每一记,都是出类拔萃的范文,文字不多,探奇悟道,从小寓大,尽详描述。因我也爱写游记,所以,就经常拜读。正因为如此,我们踏着柳宗元的足迹,从永州又来到了柳州。

不过,柳宗元却是奉诏回京后,再到柳州的。也就是说,柳宗元好不容易回了长安,不久,又遭小人仇视,改贬为柳州刺史,再度南下。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分手时,《重别梦得》诗写道:“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也许柳宗元意识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说了一个“若许”,来安慰分别的离愁。

我家属在柳侯祠

柳宗元到了柳州,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四州的刺史即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与他一起奉诏回京的5人,现在又都贬了下去,同命相连,连音书都不能通,能不思念感怀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并没有消沉,而是“吏为民役,以德安民”,在柳州做出了一番业绩,深受世人、后人的称赞,“柳柳州”、柳侯祠,就是最好的证明。

柳宗元到柳州,仅仅工作了才四年,就病死在任上,享年47岁。可以说,英年早逝。人们为了纪念他,唐长庆元年(821年),也就是他逝世刚两年,就在罗池边,建起了“罗池庙”。到了宋徽宗,认为柳宗元“文章在册,功德在民。昔有其人,是为不朽”,又追封为“文惠侯”,故改为“柳侯祠”至今。

三绝碑

我们走进柳侯祠,首先瞻仰的是“三绝碑”。内容是韩愈写给柳州人们祭祀柳侯的《迎享送神诗》。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都是文章大家,可想而知,韩愈写此祭歌的心情。字是由苏轼所书写。苏轼与他俩并名“千古文章四大家”,而且还是 “苏黄米蔡”宋代大书法家之首。这样就有了“韩诗苏书柳事”“三绝”的赞誉,因开头是“荔子”一词,又称“荔子碑”。

在郴州苏仙岭白鹿洞石壁上,也有一“三绝碑”。是米芾把秦观的词、苏轼的跋书写下来的,我们也参观过。这两个“三绝碑”都与苏轼有关,看来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一直传至今日。

我在罗池

韩愈对柳宗元的逝世也是非常悲痛的,他写下了《柳州罗池庙碑》,“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记述了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留下的政绩。

其实,前面讲的“三绝碑”中,韩愈写给柳州人们祭祀柳侯的《迎享送神诗》,就包含在《柳州罗池庙碑》中,我们也一一参观。这里花树掩映,水清碧透,“罗池夜月”,也是柳州古代八景之一。

我在柳侯祠

这就到了主殿,上悬“福四民”匾。这“福四民”出自“龙城石刻”。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柳州为龙城郡,故柳州又称龙城,后复名柳州。“龙城石刻”,又因出土时伴有短剑,还称“剑铭碑”。有人说是出自柳宗元手书,内容是:“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

这“福四民”,就是柳宗元到柳州以后,突出做的四件大事:“释放奴婢、兴办学堂、开凿水井、开荒建设。”为官一任,造福四方,正因为如此,柳宗元才受到了柳州人民的世代称颂,也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尊崇纪念,更受到了后继者的楷模效仿,当然,还有统治者的加封追授,致使柳侯祠一代一代修葺,完好地保存下来。

第二块匾是:“芒寒色正”,语出自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意思是说:谓星光清冷而色纯正,借以称赞人的品行高洁正直,来歌颂柳宗元。

柳宗元与刘禹锡感情是深厚的,当得知刘禹锡被贬更远的播州时,柳宗元就上书要求与他调换,因刘禹锡有80岁的老母需要随身奉养,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贬到连州。两人在衡阳离别后,就再也没见过面。当刘禹锡闻听柳宗元逝世后,悲痛欲绝。后来花了好长时间,为柳宗元整理遗稿,才给我们留下了这《柳河东全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给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史称“刘柳”,有着深层的意义。

还有一匾:“魂归河东”。据说,柳宗元逝世第二年,灵柩就运回了长安,安葬在栖凤原(今临潼区境)。但柳州人民为了纪念柳宗元,特意在罗池旁为他建立了衣冠冢,留人们世代瞻仰拜谒。

柳宗元衣冠冢

1961年2月,郭沫若到柳州访柳宗元遗迹特赋一诗:“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丹茘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众人思。芟锄奴俗敷人教,藻饰山川费品题。地以人传人以地,拜公遗像诵公诗”,歌颂柳宗元。

这里还有“柑香亭”。柳宗元到了柳州以后,曾在城西北种植过黄柑百株,引导百姓发家致富,并写一诗《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我在柑香亭

这既是纪实诗,又是抒发诗,更是实干诗。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带领老百姓改善生活。所以,后人特别尊崇他,先是在城西建柑子堂以示纪念,到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在罗池旁建立“柑香亭”,纪念柳宗元。

一个官员既有文才,又有德名,还有政绩,深受代代人们尊崇敬仰,难得呀!瞻仰拜谒中,我也写了几首小诗:一是感怀:“雨落罗池祭柳侯,文章不朽越千秋。功德永颂民心里,历代弘扬歌不休。”

二是福四民:“兴教释奴除旧弊,开荒凿井树新风。谪官依旧高德志,只愿富饶福柳城。”

三是柑香亭:“罗池明月皱波光。柑子随风飘味香。步入柳祠非是梦,前人栽树后人尝。”

游历鹅山柳水后,又写道:“鹅山垂首悼文彦,柳水长吟颂圣贤。历代人民皆敬仰,今朝赞誉更空前。”来赞颂柳宗元。

九口20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