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利亚在什么地方(真实事件改编)

国产剧,一集让Sir心提到嗓子眼。

嚎叫,挣扎,一路鲜血淋漓,甚至吐出体内的器官碎片,死状惨烈。

中邪?下蛊?

这堪比恐怖片的画面是真实发生的事。

不敢想。

更不敢想的是,有一群人竟然还要冲上去:

《埃博拉前线》

埃博拉,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病毒。

致死率高,达到90%。

而且发病起来极其痛苦可怖,感染的2天至3周内,陆续出现发烧、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之后内外出血,脏器受损,最后死于中风,心肌梗塞、休克或器官衰竭。

2014年,西非多国发生埃博拉疫情,造成了近三万人感染,一万多人死亡的惨剧。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在狙击这场疫情蔓延的恶战中,有一支来自中国的援非医疗队。

我们平常理解的医生,在医院治病救人。

但他们。

要亲自上战场,才能把人救出来。

01

埃博拉最早出现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是一种丝状病毒,人畜共患,多出现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以体液的方式传播。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它已经在非洲爆发过多次,每一次都是成百上千的人死去。

而且这些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西非地区由于常年战乱和动荡,未纳入统计的病例,可能还有更多。

在2014年之前。

埃博拉,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

换言之,医护人员感染这个病,就只能听天由命。

中国援非医疗队赶上的那次西非埃博拉,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爆发。

也是埃博拉第一次成为“流行病”,被世卫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埃博拉前线》把故事放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卡巴利亚。

这里地处热带,人口稠密,但社会发展,经济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准,尤其是,国内还有战乱和反政府武装盘踞。

医疗卫生不得不依靠国际援助。

2014年夏,中卡友好医院的传染病专家郑书鹏(罗晋 饰),正在为归国做准备。

这一天,风和日丽,和往常一样。

他和同事一起外出采买物资,准备当天晚上包饺子吃。

就在这时,收到了紧急通知。

医院里十八床新来一位急诊病人。

因为高烧,抽搐,刚刚在ICU抢救时,大出血死掉了。

这个从发病到死亡的速度,这种临床反应的惨烈,引起了这位传染病专家的高度警惕。

太像了。

果然,当他拿着数据,在卡巴利亚的病毒实验室完成检测后,结果迅速验证了他的猜测——埃博拉。

病毒固然凶险。

更可怕的,是你无法预测它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浩劫。

不像今天我们习惯了疫情常态化。

在2014年,西非,一切都在为病毒肆虐埋下伏笔。

比如,当地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见面拥抱,哪怕知道有风险,但也不好严词拒绝。

更大的隐患,是当地丧葬习俗。

一个人去世后。

亲友会围绕亲人的遗体,亲吻,告别。

不少部落的传统葬礼有清洗、触摸和亲吻遗体等习俗,寄以他们对亲人往生极乐的祝愿。

但,所有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都表明:

患者体内的埃博拉病毒在患者过世之后传染力最强。

于这些西非国家的百姓来说,越办葬礼,感染人越多,很容易就恶性循环。

而习惯、习俗,都比不上一点。

社会穷困。

西非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了防疫的效果。

比如,老百姓因为担心生活用水不够,而不忍心洗手的现实。

对于一群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讲防疫,是奢侈的。

更别说国家的动荡,地区的封锁,贫困的加剧。

如果埃博拉是一颗火星,那像卡巴利亚这种西非国家,就是干柴加汽油。

几乎是一点就爆。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郑书鹏返回医院时,情况毫无例外地已经开始恶化

不仅十八床病人的家属,不知所踪。

而且包括他的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外科主任盖斯姆在内的六名卡方的医护人员,全部中招。

甚至,在十八床病患的密接人群里,还有一位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护士。

但这还只是医院内。

更危险的来自院外。

对被查出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十八床病人的了解,只有简单的病历信息。

他从哪里来?平时和哪些人在一起?求医的路上和哪些人有过接触?

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的可能。

摆在郑书鹏和中国援非医疗队面前的难题中,最忧心的是:

在十八床死亡前,埃博拉是不是,已经流行开来。

那就先别想遏制病毒,保护自己似乎才是首要选择。

这些根据真实历史改变的情节。

让《埃博拉前线》的前两集,危机拉满。

02

可在疫情爆发之初,剧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节。

明明卡巴利亚的政府已经全国通报埃博拉疫情,让所有人都引起重视,中国援卡医疗队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

可为什么,大街上,楼道里,甚至是医院中。

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戴口罩,没做防护,甚至没有太多紧张的氛围?

大家该干嘛干嘛。

尤其是,被隔离的盖斯姆医生,还走出病房,与栅栏外的中国朋友交流?

在采访中,导演杨文军解释,这是对真实的还原。

我们经历了新冠,所以大家的概念里面都会防护得好好的,每个人口罩、手套都很严谨,其实在 2014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么可怕,所以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防护,所以我们也在真实和观众的观感之间在徘徊,这场戏明明已经有感染者到医院了,还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其实就是后知后觉的。

真实历史上,一方面西非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物资;第二,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播,而不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当疑似感染的医生面对来探望他的朋友,不一定要把自己从头到脚防护得一丝不露。

没有意识到。

对,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认知里,距离上一次埃博拉疫情的小爆发,也已经是其他国家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在剧中,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也是随着情况变化,逐渐加深的。

但难免有意外。

一场戏。

中国医疗队里,大大咧咧的检验科主任谢云虎(刘天佐 饰),在发现自己偶然触碰到盖斯姆碰到过的铁丝网后,脸色都变了。

随后就把自己主动关在了房间里,跟自己的家人通报,然后等候命运审判。

虽然埃博拉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还存在争议。

但即使只靠体液传播,这种接触已经担上了风险。

恐惧,是抗疫的第一道坎。

而在《埃博拉前线》里,医护人员的恐惧,几乎就没有停下过。

得知埃博拉爆发时,不安,踱步,后退,惶恐。

尤其是,对于客死他乡的恐惧。

但这些还属于情绪上的。

还有医护人员面临的生死考验。

预告片的例子,当一个重病患者,直接朝你的防护面罩上,喷出了他的血浆和脏器碎片时。

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次,人是会懵掉的。

因为那层薄薄的护罩外,就是极高浓度的埃博拉病毒。

你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无法估测。

那怎么办?

《埃博拉前线》并没有把英雄等同于牺牲精神。

英雄的选择,也是出自于平常人心。

在第一集就借郑书鹏的口说了出来:作为一个医生,要接诊规范化。

抗击疫情,靠的绝不只是医护人员个人英雄式的舍生忘死。

依靠的,是严格规范化的流程、措施,完善的医护和防控体系。

但这条防线在坚固,也有破防的点——人的心,毕竟是软的。

预告片里的一个镜头。

支援卡巴利亚的医生何东(章涛 饰),路遇车祸,面对需要救援的人,即使这里正在爆发埃博拉疫情,他还是毅然决然摘下口罩,给对方做人工呼吸。

医生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时,还是会忍不住,以身犯险。

这不可置信的举动,都是改编自几十年对非援助中的真实经历。

03

在Sir看来,《埃博拉前线》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还原了惊险的灾难情节。

而是展现了什么是国产行业剧该有的专业度。

立足于真实。

剧中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先生。

很多剧情,取材自他的真实经历。

比如,郑书鹏的非洲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主任盖斯姆。

这个名字就是来自曹广医生在几内亚医院的搭档。

这位医生,和剧中一样曾在中国长期学习,学成回国后在家乡做贡献,并主动要求来中国援建的医院和中国援非医疗队做交流,提升技术。

因此与曹广医生成为搭档。

但同样,在2014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感染埃博拉去世。

以及前文所说的十八床。

曹广医生在支援几内亚时期,第一个死掉的埃博拉病人,就是十八床。

第一集检测病毒时,郑书鹏全副武装地进入的P4实验室。

就是剧组人员几乎按照真实实验室的图纸上搭建的。

不仅是一比一还原。

更是请来专家,如第一批援非抗埃检测队队长,现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军,和2014年国家首批派出援非抗埃的9名公共卫生专家之一刘林娜研究员全程指导。

从怎样穿戴防护服,到进出实验室的规范,操作步骤。

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所以,才能在剧中展现出让观众认可的“敬畏感”。

而这些,可能只是剧中几分钟的镜头,但背后,是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尊重。

因为真实,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

但更打动人的,其实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领队的王队长随口提了一句,中国援非医疗队,援非已经五十年。

突然让Sir有些惊讶:

居然已经这么久了?

还有更久的,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中,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已经有着近六十年的默默耕耘。

近六十年来,有一批批医生在主流视线外,默默耕耘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为中非友谊、交流做着贡献。

他们不仅帮助了当地百姓,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甚至是献出生命。

2014年为了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国动用了超过600名医务人员,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人民币的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领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但其中的细节,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可能有好事者会好奇,这些援助的代价和意义。

Sir只说一点。

中国在2020年抗击新冠所做出的各项有效决策背后,有很多都是从抗击埃博拉疫情中积累的经验。

小到防疫措施,大到疫苗研制。

某种程度上,它不仅在拯救非洲百姓,更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5年,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集体获得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特别致敬。

6年后,《埃博拉前线》作为首部展现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作品成功上线。

这一切,在疫情依旧方兴未艾的当下更加有意义:

疫情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故事。

但这部剧告诉我们。

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一代又一代,在看不见地方。

为后人架好桥,铺好路。

他们也值得掌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