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zhou(甘快看文化中国行看)

原标题:【文化·旅游】文化中国行 | 看,这里是兰州

编者按:

九曲蜿蜒的黄河水,在穿越连绵叠嶂、山地高原、高山草甸……一路奔流来到这块东西方向狭长的百里盆地,不仅抚慰了黄土高原的苍凉,更是奇迹般地孕育出了一座神奇的高原城市——兰州。

兰州是位于中国版图陆域几何中心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自古以来,“西控河湟,北扼朔方”的兰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出征河西匈奴。大将军李息奉命率先在黄河边寻觅合适的渡口,建设一座大型军事要塞,以协助西征军队顺利渡河,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道路。

得天独厚的古渡和座中连四的位置让兰州成为李息的最佳选择。于是,在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最关键的一年,兰州应运而生,它被命名为“金城”,取“固若金汤,城池永固”之意。

这是中国历史上向西开拓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此,兰州成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埠重镇,也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交融的见证之地。

雁滩公园 田蹊

古诗词里的兰州

很多人都说,兰州很有诗意,它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藏在诗歌中的兰州,就是这样逼真贴切。

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它的名字被镌刻在一首首诗歌中,它的魅力被潜藏在一串串的字句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中原通往西北、西域的交通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国的丝绸、铁器和汉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化、物质文明,源源不绝地通过这里输往西方;西域的珠玉、葡萄、良马、乐器、乐曲等等也通过这里传到中原。兰州还是一个跨河城市,滔滔黄河流经市区。河南岸有皋兰山、五泉山,因山有五泉清流而得名。河北岸有白塔山。白塔山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挹金城”之势。山下有古代金城、玉叠二关故址,为古代的军事要隘。五泉山上有五泉寺;白塔山上有白塔寺、罗汉殿等殿阁。登临阁楼,可凭栏远眺黄河九曲,鸟瞰市容,气象万千。历代诗人在这里留下不少题咏佳作。

不同的诗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兰州,或萧瑟肃穆,或雄奇壮美,或热闹安逸,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些诗词,感悟他们当时的心境,追忆古诗里的胜景吧。

《送刘子极归饷兰州》

明·汤显祖

刘生西笑出兰州,饷道封轺即昼游。

雁势连云侵岳影,蝉声隔树见河流。

龙门泛雪谁邀赏,骑省吟秋我独留。

生长羌中惯横笛,落梅疏柳讵关愁。

《金城北楼》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游兰州五泉寺登鬘云阁》

清·张谦宜

曲槛排山骨,藤萝四壁悬。

苔青莲叶下,树老佛镫前。

石透云烝窟,泉深月在天。

半空闻妙梵,孤磬隔溪烟。

兰州黄河风情线 田 蹊

美景里的兰州

黄河两岸,故事太多太多,浪漫甜蜜的情侣岛、五光十色的奇石岛、一派徽式建筑的仁寿山公园……这就是黄河之都兰州,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的多彩城市。

来到黄河风情线,你会发现,这里矗立着大大小小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各种雕塑。黄河母亲、兰州水车、“生命之源”、筏客搏浪、平沙落雁……这些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细节,随着每一位到过兰州的游客而珍藏进了各自的镜头中。绵延百里的黄河风情线就像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将鲜花、奇石、雪松、小桥、栈道和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雕塑、一座座悠悠转动的黄河水车、一只只逐浪前行的羊皮筏子以及那一座座横跨两岸的大桥一一串联。

中山桥,一座架在黄河上的铁桥,这是横贯万里黄河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抗日战争时期,铁桥举起坚实的双臂,把大批的粮食、弹药、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解放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这座架在黄河上的铁桥,经历了一百多年,像一个标志,成为兰州的形象。

中山桥北,抬头便是白塔山公园。白塔建于明景泰年间,塔高17米,七级八面,上冠绿顶,下筑园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虽历经几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清人赋诗赞曰:“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

游览白塔山,四季皆宜。春听雨,夏观花,秋赏落日,冬看飘雪。站至高处,凭栏远眺,此情此景,让人怎不顿生“俯瞰大河流,微醺无须酒”之感?

中山桥向西大约一站路的行程,就是白马浪了。一组西天取经的雕塑,把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拿捏得活灵活现,吸引南来北往的游人纷纷在这里观赏、拍照。相传,白马浪是个渡口,唐玄奘西天取经,曾路过兰州,就在白马浪渡过黄河,继续西行。白马浪声名久矣。黄河与雷坛河汇聚于此,这里的河床遍布岩石,激流飞撞后溅起雪白的浪花,犹如万马奔腾,因此博得如许美名。

沿河而建的,还有个小西湖公园。兰州老八景的“莲池月夜”,指的就是这里。公园古名西园,方圆五里,多为池塘,水鸟、鱼虾甚众,芦苇密集,宛若青纱帐。园内波光粼粼,曲径通幽,绿荫浓厚,翠柳轻唱。游人或湖上泛舟,或池边垂钓,或品茗望云,或把酒临风……优哉游哉。

五泉山

音乐里的兰州

音乐里,流淌着城市的诗意和活力。观察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风貌,文化生活是个很好的窗口,而音乐总是赋予城市独特的形象魅力和文化意义。

古老而现代的兰州,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不少人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达着自己与兰州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该怎样歌唱你,清晨里的金城兰州;我该怎样歌唱你,夜幕下的金城兰州……”作为纪录片《金城兰州》第二季的主题曲,民谣歌手老狼、张玮玮在这首纪录片同名曲中,唱出了他们对兰州的爱。

“中山桥很长,没有思念长。滨河路上唱歌的人,他在哪儿呢?酒泉路飘槐花儿香,银滩桥下看夕阳……”小金先生乐队的这首《你好,兰州》,唱出了一种来自本土的幽默感和幸福感,让每一个来到兰州的游客,感受到这是一座舒适、安逸、简单、直接的城市。

“夜晚的中山桥和路上的行人,后山的白塔悄悄亮起的光芒,街头拥挤的人潮和点燃的兰州,关于兰州大概是夜晚的风,关于兰州大概是白天的酒,远方的人啊请你记住这里,这个住在西北的小城……”秦洋的这首《关于兰州》,律动的音符里把兰州描写得淋漓尽致,也表达出对兰州的一份特殊“情怀”。

一座城市,一段记忆。每座城都有属于它的声音,让我们听见、看见、遇见,然后存入心里,形成独一无二的记忆。

刻葫芦

非遗里的兰州

在兰州,坊间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兰州刻葫芦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在这座黄河之城里,在一枚葫芦上,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

兰州本地流行的是细微的针刻葫芦,故名“微雕”,雕工以小见长,在方寸之间展现乾坤万物,独特之处在于针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传神,以其不可复制和纯手工雕刻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兰州刻葫芦最早起源于魏晋。当时的兰州成为各国商人的汇集之地,据说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盛水用的巨型葫芦,经过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后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朝末年,兰州周围已经大量种植葫芦,人们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帖或图画,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到了光绪年间,刻葫芦渐渐以甘肃兰州的最为著名。进入20世纪50年代,兰州刻葫芦空前繁荣,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界已经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了。

兰州刻葫芦则与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作为一门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2006年,兰州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食里的兰州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烟火味,或重或淡或甜或辣,并且正在因时而变地融入各地风味,从此江湖味道变得丰富起来。兰州,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北城市,除了有大西北的粗犷和豪迈,还汇集了各市州的民俗风貌和人文情怀。天南海北的移民与本地风土融合,造就独特的“京兰腔”,也让白兰瓜、百合、甘草杏等四方风物,变成兰州的地道特产。

提起兰州的美食,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兰州牛肉面”,实际上,兰州的美食种类丰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也代表着当地的民俗风貌和人文情怀。

北方人爱吃面,兰州人更离不开面食,有道是“无面不欢”。

虽说兰州美食是百花齐放,但兰州牛肉面绝对是个中翘楚。这碗牛肉面走过百年,从走街串巷到遍布全国,从籍籍无名到蜚声海外,从市井小店到高档餐饮……今天的兰州牛肉面承载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蕴含了太多的地域文化。开遍大街小巷的兰州牛肉面馆清晨时分冒着的氤氲气息,是生活的真实与暖意,是情怀、是牵挂,更是兰州人一天生活的开始。

除此之外,还有据说传自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的臊子面,含“福寿延年”之意。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再有夏天消暑最好的利器,浆水面。虽然外表看似朴素简单,却以清凉酸爽为特色,深受兰州人的喜爱。还有卤面、肥肠面、炒面等别有一番滋味,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各种特色面馆,遍布兰州的大街小巷。

如果你是个不折不扣的“肉食者”,千万不要错过手抓羊肉、黄焖羊肉和烤全羊。

在兰州,每一只羊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本地人喜食羊肉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外地人到兰州来,首先都要慕名品尝,对这种丰润鲜美的食物赞不绝口。

兰州的手抓羊肉拒绝酱油排斥孜然,护卫了羊肉的本质纯正。兰州手抓羊肉更具肉质嫩、无膻味、滑润爽口的特点。手抓崇尚原汁原味,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要保证做出老嫩适度、肉质鲜香软烂且没有膻味,可并非易事。因此,在兰州大大小小的清真名店里,各自都有制作手抓的“绝活”和“秘方”。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油腻”,不妨试试兰州的特色小吃。烤羊肉、软儿梨、甜醅、灰豆、冬果梨汤、兰州烧烤、油炒粉……特色小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来自滚滚黄河边上的风味美食,正用它那独特的味道,重新唤醒每个人的味蕾。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