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建筑设计领域的报春花)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北京研究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实施了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建筑大学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本栏目精选部分优秀案例,旨在展现历史建筑之美,引导科学保护利用,持续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改革开放后我国会展业快速发展,但商业展览刚刚起步,为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成就展示给世界各国并促进对外贸易,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拟建一座国际性的综合展览馆,用以承办国内外大型工业与民用展览。为迎接198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展览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第一期工程开始兴建。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于1983年开始设计,1984年开始施工,1985年6月竣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化观览类建筑。

本次将2-5号馆作为文化观览类建筑列入历史建筑,重点关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反映我国促进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流这一历史背景。这栋公共建筑是较早引进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筑,被人们誉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设计领域的一枝“报春花”。建筑朴素的白色外墙、简单实用的空间构成,使其具有雕塑般光影的造型和起伏跌宕的气势。虚实、对比、重复、穿插、对称空间组合的手法,又让它成为现代建筑的典型作品,被评为北京20世纪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它延续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实物与史料的双重价值。

1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位于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主要设计师为柴裴义等人,是由国务院审批建造的最早的国家级展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楼体呈东北至西南向,沿东三环路一字展开,由4个正方形展厅及3个入口大厅连接组合成的矩形布局,每两馆间有13米的间隙,建筑主体1层、局部2层。建筑整体尺度巨大且体形扁长,总长29.1米,檐高16.5米。展厅平面为正方形,63米×63米,框架柱开间9米,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为四角锥空间网架结构,净跨58.5米×58.5米。网架下弦距地10米,以保证大型设备吊装及展览需要。地面承载力为5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地面。外墙为混凝土板,丙烯酸白色涂料。在1993年以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展览馆。

北立面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的建设拉开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展览业蓬勃发展的序幕,对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等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建筑在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市民心中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建筑体现了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现代主义建筑功能性特点,在建筑材料、建造技术上均体现了时代的建筑科技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建筑整体雕塑感强,设计采用了虚实对比、体块穿插、灰空间、光影等空间组合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入口

窗户

门窗细部

内容来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