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莱阳,很多外地朋友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莱阳是一个内陆县。此前我们曾介绍过几次莱阳的海鲜美食,当时就有读者惊讶道:“莱阳也产海鲜?”实际上,莱阳的确靠海,也产海鲜,其南部濒临的就是黄海的丁字湾。那为何靠海的莱阳,容易被认为是一个内陆县呢?本文就结合史料记载,简单介绍这其中的原由。
原因一:海岸线太短
根据《莱阳市志》记载,“市境三面界陆,仅东南一隅濒临黄海丁字湾,海岸线曲折,长约15公里。”
(莱阳海岸线示意图)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不少县市的海岸线长度都在百公里以上,荣成的海岸线长度甚至超过500公里,因此莱阳15公里的海岸线长度,自然容易被忽略。在胶东靠海的县市(不含区)当中,只有招远的海岸线长低于莱阳。前者的海岸线长约13.5公里,集中分布在辛庄镇境内。
从地图上看,莱阳这15公里的海岸线,东起与海阳行村接壤的羊郡镇,西到与即墨金口交界的穴坊镇,其中间的区域,主要是五龙河口向海中的延伸。
原因二:与五龙河的界线不好区分
除了海岸线较短之外,与五龙河的界线不好区分,也是莱阳的海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五龙河为胶东大河,自北向南,迤逦而下,在丁字湾入海。观看地图不难发现,莱阳的海实际就是五龙河口的延伸。
到底是河还是海?关键要看水的盐度,按说河水是淡水,海水是咸水,两者之间的界线就可以看作海边界。但随着季节和潮期的不同,这条界线也时常在变动中,很难确定。
因为河口周边的水域时咸时淡,当地人通常称之为“两活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味,似乎也不视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大海。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时咸时淡的水域环境,很适合蚬子的生长,五龙河口所出产的蚬子,也是莱阳有名的特产。
原因三:城区距离海边较远
通常来说,外地朋友对一个地区的印象和了解,大部分是来自与当地的城区。而莱阳城区距离海边较远,这也是莱阳容易被误认为是“内陆县”的原因。
莱阳城区位于整个莱阳市中部稍偏北的位置,到南部的羊郡穴坊有四十多公里的距离。这一距离,虽然在现在的交通条件下并不算远,但在古代,大概是一白天的脚程。因此,古代住在莱阳城里的人,很少有兴趣到南部看海,明清两代,莱阳文人辈出,但描写大海的诗篇却相当鲜见。由此可见,大海对莱阳城区的存在感较低。
在这一方面,牟平、黄县、掖县与莱阳的对比比较明显。在古代,上述三地的县城虽然也不靠海,但距离海边相对较近,互动就比较强一些。
原因四:缺乏港口,活动限于近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不在大,有港则名。一个大的港口,对于其所在的海岸线以及地区的知名度,会有较大的提升,可惜的是,受制于丁字湾的地理环境,这一区域并无大港。
莱阳的羊郡,在历史上,曾很接近成为一个大港。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二百年前,(丁字湾)港水深阔,可容巨舶,曾于羊郡集开设商场,南通刘河,北达营口,东至仁川,西南至海州,贸易称便。”
(羊郡赶集场景)
然而由于海湾较深且五龙河携带的泥沙常年冲积,丁字湾逐渐淤塞,羊郡海边渐成滩涂。后来,港口一度转到即墨的金口,但兴盛一时之后,金口也重蹈羊郡覆辙。
丁字湾的港口功能退化之后,渔业成为当地人利用大海的主要形式,不过其范围也主要限于近海。根据史料记载,老辈莱阳海边的居民,“男则负筐携釵取蟹蛤,女则提罐據石击牡蛎。”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这种比较传统的赶海活动,而出海捕鱼者,尤其是出远海捕鱼者较少,史称“力弱不及远洋,未能与他沿海渔户争衡”。
从史料记载来看,当地的居民虽然以海产捕鱼为业,但活动范围有限,有如耕海的农民,本质上属于内陆农耕文化的延伸,也就是说,海洋文化在莱阳的影响,远不如内陆文化,这或许是莱阳容易被误认为是内陆县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