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飞跃 通讯员 周瑾晖
这里有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连续18个月热线服务过程满意率、办理结果满意率全部100%。密码何在?泉城路街道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模式,打造“管家在身边”品牌,真正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针对辖区独居老人多的现状,泉城路街道开展“爱心敲门”行动,“智慧+”建构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
当爱心来敲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帮在泉城路辖区已蔚然成风
从“胡同管家”到“贴身管家”
网格成服务群众的“流动窗口”
近日,家住泉城路街道启明街的李先生发现家里的电表箱有雨水渗漏,担心出现漏电隐患,本想拨打12345,结果网格员每日排查时就第一时间向街道热线管家求助。为及时消除隐患,网格员“吹哨”网格内其他力量。管家们现场商议为电表量身打造了一个“电表雨搭”,并在第二天就为其安装完毕。
网格排查、接到求助、联合力量、筹备物料、安装完成,泉城路街道跑出了“热线管家速度”,赢得了百姓信赖。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回访时,李先生说,他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电表进水后很是着急,没有想到热线管家一天时间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了。
这是泉城路街道网格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泉城路街道按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依托网格实施12345热线精细化诉求管理,同时强化部门联动和督办,确保热线办理工作高效运转。
2020年,街道着力打造“热线管家在身边”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将辖区在原有网格化基础上重新划分为32个网格。街道从治理模式1.0阶段的“胡同管家”、2.0阶段的“智慧管家”、3.0阶段的“党员帮办”升级到现在的4.0阶段“贴身管家”,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泉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7123”问题办结时限要求,街道探索“未诉先办、接诉即办”的服务机制,实现7分钟网格服务圈,在管家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问题7分钟面对面,小事1天内办结不出格,大事2天内处置社区办,难事3天内街道来解决。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将网格打造成为社会治理的“首道防线”,服务群众的“流动窗口”。
开展“爱心敲门”行动
老人生活兼具品质和温度
“奶奶!我来啦!”临湖社区的一处老宅内,社工小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泉城路街道办开展“爱心敲门”活动后,网格员郭妏被分到了徐金玉家。小郭今年25岁,一见到徐金玉,俩人就像祖孙一般投缘。得知徐金玉颈椎不好,小郭赶忙回去学习了按摩手法。这不,她兴致勃勃地跑来,就是要让“奶奶”体验下她的手法。“奶奶,这个力度行吗?”“行!”
一组数字就能看出泉城路街道辖区人口老龄化现状。据最新统计,泉城路街道1.2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有36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29.9%。由于年轻人大多外迁,留在这里的老年人很多属于独居状态。如何让老城区的老人生活兼具品质和温度,泉城路街道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开展了“爱心敲门”行动。
街道为辖区孤寡、独居等特殊群体精心定制了个人联络二维码,网格员以“爱心敲门”的方式,在每日巡查过程中通过扫描家中二维码定时打卡并记录走访情况,与服务对象建立服务菜单,实时关注身体状况及生活所需。
通过与辖区志愿者、志愿团队及周边邻居的动员对接,吸纳更多社会群体以及服务队伍加入到“爱心敲门”行动中来。自8月起享受到“爱心敲门”行动受益的老人已达133人,网格员扫码累计到访特殊人群840余人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帮在泉城路辖区已蔚然成风。
“智慧+”建构养老服务新模式
构建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
泉城路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综合养老服务功能和辖区老年人实际需求,把原鞭指巷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建提升为泉城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订制了6项套餐不断完善特色鲜明的“胡同养老、链式服务”模式,逐步打造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上门智能相互补的泉城路辖区“1+6”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服务体系中核心的“1”,泉城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设置包括接待室、公益银行、便民驿站、康复室、健康小屋、洗浴室、理发室、短期托养室、老年食堂等功能区域,设有短期托养床位,具备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行、助急等24小时综合养老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重途径在辖区增设服务点位,提供“胡同洗衣房”“胡同菜店”“胡同文化之家”“胡同书店”“胡同温馨话室”“胡同运动场”6项预约式套餐服务,满足辖区空巢、独居老年人及特殊群体在洗衣、优惠购物、休闲娱乐、读书交流、心理疏导、运动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智能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