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河北井陉于家石头村 上篇原创 原铁十师陶玉和)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石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个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当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这个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还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楼院,沿白色石阶登上石楼,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

  这里房屋建筑规范明确,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4000多间。

  这是一片石头的天地,这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

  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

  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

  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告别砖瓦平房而乔迁高楼大厦,高档装潢把居室妆点得如宫殿一般,这虽然是历史的变迁,文明进步的象征,但看一看石头村,它会不由地给人一种精神的昭示:那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开拓生活的精神与韧力,无论在怎样的优越中都不能遗失掉……

  于家石头村是河北省惟一一处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具有深厚的石头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

  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发祥地,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在明代成化年间,于谦之长孙于有道从井陉南峪村迁居于此,繁衍已24代,400多户,1600多口人。

  500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全村一片石头天地,到处都是石头文化。

  于家村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石灰岩地貌,凿井不易。吃水是老百姓头等大事,因为河流稀疏,人们往往赖池而居。所谓“池”,便是为收集雨水而在山坡地势低洼处挖出的深坑。因为缺水,村民对用水、节水高度重视,村民自发订立用水的规矩。

  清乾隆三十九年,为避免因汲水而造成秩序混乱,村民奉祖遗约将《柳池禁约》刻于碑上,这块碑也叫“用水碑”,可称为中国民间约定用水、节水的典范。

为防止“门多人众,取水不公”,在水量分配上,《柳池禁约》定下“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在用工上,碑文记载“每年挖池,按门出工,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有失误者,一工罚钱五十”。于家村人祖祖辈辈爱水如命,惜水如金,也让村里后代摆脱了水荒厄运。

  于家村是石头的天地,这里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二十二夹道,青石砌道,阡陌相通,沟渠相连,宛如一首石头奏出的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于家村村民自力更生,凿山开渠。近年来,深井泵、自来水入户,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但是村民节水、惜水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本美篇文字源于《百度》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