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寺(一天一首古诗词宋词)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宋代〕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05:20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不再向争名夺利的长安道上行,反而常常往来于寺庙,以致它都厌于逢迎我了。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我”宁可保持人格之独立,也绝不为了卿相位置,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走遍人间,过了大半辈子,还是回到了归耕的道路。松风与翠竹,是“我”真正的好朋友;山花与山鸟,也是“我”真正的好弟兄。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长安路:喻指仕途。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此为调侃之语。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山水感怀词。

理解这首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却教山寺厌逢迎”一句。这里“山寺”即博山寺,与题目呼应。为何连博山寺都会讨厌逢迎词人呢?那是因为词人老往寺庙跑,最后搞得好像山寺都嫌他烦了,懒得搭理他。

什么样的人才会没事就往寺庙去呢?当然是没啥事可做的人,也就是闲人一个。

词人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实力、有斗志的人,却最终变成了一个闲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则是词人在第一句中所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即不主动去追名逐利,不主动去拍马屁,钻营官场那一套升官哲学。二则是“宁作我,岂其卿”,保持独立的人格,做自己,绝不趋炎附势,为了卿相的位置,改变自己的志向。

试想,如此刚正不阿,人格独立之人,又怎能见容于官场。他在尽心尽力打造南宋的铁甲——飞虎军,另一边却是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纷飞。小人永远只会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他们以为没有好处,谁去吃这苦,料定了辛弃疾必定从中贪污,而皇帝也在众口铄金中剥夺了他的军权。

于是,奋斗了大半辈子,却又回到了原点。正所谓“人间走遍却归耕”,到头来还是做了一个农夫。

而自己的朋友,也变成了“一松一竹”“山鸟山花”,在它们这儿,没有尔虞我诈,没有趋炎附势,没有阿谀奉承,有的是真感情、真性情、真自我。所以,词人把它们归类为“真朋友”“好弟兄”。

实际上,词人是想说,在这漫长的北伐之路上,又有几个知己呢?陈亮算一个,陆游算一个,而这些人同样得不到重用。所以,有的是主和派,少的是主战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南宋在这样安乐中还能走多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辛弃疾不知道的是,南宋灭亡前,他创立的飞虎军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的超前的眼光,成为南宋难得的清醒者。

然而,有才之人,必遭人嫉恨。辛弃疾也不例外,在42岁被罢官后,只能在“味无味处”,求一点快乐”;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余生。

“宁作我,岂其卿”,正是建安风骨,唐人风骨的一种继承与延续。铮铮铁骨,写就人生底色,不逢迎、不同流合污,不溜须拍马,堂堂正正,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为华夏真男儿!

赏析来源: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