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然之家(跨越时空)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和中共威海市委联合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郭永怀事迹高校行宣讲活动圆满结束。

为确保山东高校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伊始,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积极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研究确定了九项重点任务,其中郭永怀事迹高校行宣讲活动就是抓实主题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次宣讲活动走进了全省4所驻鲁部属高校、42所省属本科高校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25000余名干部师生现场聆听了郭永怀事迹宣讲报告,近10万名师生通过观看视频、参加座谈会、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参与了活动。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为我国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同志求学为国、学成报国、以身殉国的光辉事迹,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最生动的诠释、最鲜活的解答。郭永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是山东大地走出的英雄代表,在高校宣讲郭永怀事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永怀事迹高校行”活动在山东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郭永怀事迹宣讲为契机,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深入学习郭永怀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奋发工作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中以身示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凝聚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加快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下面来分享一篇学习感受:

跨越时空,结识鲜活的郭永怀

山东师范大学 黄春霞

一个多月以来,省委教育工委和威海市委联合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郭永怀事迹高校行活动走进高校、走进师生,用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讲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场场报告人头攒动,处处会场肃穆安静。每每讲到生命的最后十秒,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护卫着珍贵绝密资料时,唯有满场低低的啜泣声回应着宣讲员动容的讲述。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对郭永怀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饱满。对我而言,他不再是共和国丰碑上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跨越时空,我认识了那个鲜活的郭永怀。

他是爱国者郭永怀。因为心中始终记得“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所以他毅然选择突破重重阻力回国。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们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激情的岁月》里,老钟为自己回到祖国后起的新名字叫“钟爱国”,那何尝不是郭永怀内心的声音。他的人生有很多次放弃,每一次放弃都源于对祖国的热爱。1939年,日军蹂躏下的中国满目疮痍,日军飞机的肆意妄为,让他立下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科技报国的初心。辗转等待中终于可以实现出国学习的愿望了,可仅仅因为赴加拿大途中需要停留日本,要有日本签证,他毅然决然撕毁护照,为了国家民族感情,他放弃了第一次留学深造机会。1956年,冲破重重阻力的郭永怀回到祖国后给周总理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想尽快投入工作”。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海外的精英们大多在观望犹豫,义无反顾回国的始终是少数人。而郭永怀不仅回来了,还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荒荒高原,世人不知、家人难寻,这一次他放弃的是优渥的生活条件和顶尖的科研环境,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1968年,他的生命定格在最后的时刻:距离地面400米,不是没有生还的可能,而他选择的是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护卫着事关核弹实验成败的绝密资料,而这人生最后一次放弃,他放弃的是生命!“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习近平总书记称他们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他是科学家郭永怀。回国前,作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已经小有名气的郭永怀不为声名所累,默默选择了“声障”这一当时的世界难题来继续自己的研究。他探索开创的奇异摄动理论,是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彻底解决了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难题,打破了航空事业发展瓶颈,他的才华惊艳世人,他的研究大放异彩。也正是因为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傲人成果,让郭永怀这个名字开始闻名世界。归国后,在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选择上,面对苏联已经成功的“枪式”理论,他力排众议大胆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正确思路。为完成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也为中国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正是因为坚持追求真理、不畏权威、不惧失败、探索求真,让他的研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实现了科技报国的初心。

他是慈父郭永怀。在一张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合影中,女儿郭芹优然地弹奏钢琴,夫人李佩站在琴边笑意盈盈,而坐在后面沙发上的郭永怀就那么看着女儿,眼中满是宠溺。童年的郭芹在慈父的镜头下肆意挥洒着无拘无束的幸福,父亲的镜头里永远是她“洋娃娃”般可爱的笑脸。在写给女儿的家书里,未能给当知青的16岁女儿买一双棉鞋的遗憾和歉意跃然纸上,不知道“待有了货一定买”的承诺里有着一个父亲几多的无奈和心酸。我们无从知道作为博士毕业的郭永怀面对女儿失学插队,他是否有过内心的煎熬、挣扎和对女儿的歉疚,我们也无从知道女儿郭芹在与父亲死别、与母亲生离的孤伶岁月里是否曾有一闪而过的感慨。但我们知道的是,作为女儿,郭芹深深懂得父亲对于回国的决定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后悔。郭永怀牺牲后,郭芹常常在钢琴上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父亲走后的余生,她用思念填充父爱的空缺,即便是在病重弥留之际仍然记挂着父亲,“写写我爸爸吧!”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心愿,父女之间的感情和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如今郭芹用过的手风琴连同当年的曲谱,静静地躺在郭永怀在力学所的办公室里,慈父与爱女用另一种方式在那个我们触摸不到的时空里相互陪伴!

他是教师郭永怀。归国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的郭永怀始终牢记为人师者的责任,经常在繁忙的科学研究之余为多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培养了大批科技后备人才。他创办《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翻译出版大量力学学术著作,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力学知识,为迅速追上世界步伐打下基础。无须去探寻讲台上的他如何爱生如子,如何循循善诱,如何谆谆教导,一名名学生当选院士,一个个弟子成为科学家,一批批像他一样默默无闻奉献在祖国科研事业上的接班人便是对他作为教师身份的最大肯定。家人将终生积蓄和国家授予的纯金奖牌捐献给中国科大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奖掖后学,家人用这样的方式延续他教师的职责;中国科大设立“郭永怀讲坛”,做客讲坛的无一不是学界泰斗、技术精英,讲台上讲述的无一不是科技高峰、学术前沿,科大用这样的方式延续他教师的职责。“爱一个人,就要活成那个人的模样”。所以,当中年丧夫,晚年丧女的厄运降临到李佩身上时,她选择秉持丈夫遗愿。在中国的英语教育比较落后,投身科研的学生无法同步学习国际前沿知识的时代,她亲自制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并撰写教材,协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她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了解学习世界;她将高水准的讲座和报告会带到中关村,点亮中关村的学术灯塔。今天的夜空中闪耀着“郭永怀星”也闪耀着“李佩星”,这对科学伉俪在空中照耀着他们时刻心心念念、如今繁荣昌盛的祖国。

他是谦谦君子郭永怀。谦逊内敛的郭永怀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爱好摄影,休闲时刻为友人们留下很多精彩瞬间;他爱好古典音乐,和妻子李佩闲暇的交流深刻独到;他爱好绘画,留存在世的自画像神韵逼真,颇显天赋。在他的影响下,女儿更是从小就学习钢琴、手风琴,他们一家从来没有无趣和沉闷。归国前,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院长为郭永怀夫妇饯行的野餐会上,他当着同事、友人、学生的面一页页烧掉自己多年研究的手稿,坚定而决绝,内心无论有着多少心痛与不舍,面对友人他嘴角依然带着浅浅的笑意。风华正茂时,在美国,他每天专心做研究,闲暇游玩陪家人,生活过得美满充实,悠闲有趣;年近半百时,在青海,他在海拔3800米喝碱水、住帐篷,忍耐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从没有牢骚,从没有抱怨。放下功名利禄,扎根于戈壁深处,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在他留下的照片里总能看到淡淡的从容和平静,他在简陋的环境里满怀希望地奋斗着,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不断感染着同行的人。

他是共产党员郭永怀。时至今日,仍然会有人说:科研投入那么大,搞搞经济建设对人民不是更有利吗?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甚至有人指责科学家们“罔顾民生”。在处处有险、步步艰难的情况下,郭永怀始终相信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始终在茫茫风沙里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信能够搞好“两弹一星”,打好航天基础,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他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共产党人,他是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共产党员。唯一的女儿离家下乡,妻子被隔离审查,在信息不畅的那个年代里,妻女的情况不明让他焦急万分。然而在紧迫的核武器研究面前,他选择相信党,毅然再次深入西北腹地开展实验。也正是源于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的妻子李佩在严重政治审查期间,在失夫离女的悲苦里,“克制到令人心痛”却始终没有放弃共产党员的担当,孤独、骄傲地把自己活成了“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和丈夫一样心怀信念,一样有颗在党爱党、在党为党的忠诚之心,坚信党能证明她清白,坚信党能最终给他们以认可。郭永怀的一生求学为国,科技报国,以身许国,如今盛世欢腾里祖国和人民的深深铭记就是对一个共产党员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最大认可,就像钱学森说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在这盛世,我们永怀感恩,我们感恩永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