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华西村(一个村的70年· 华西村)

编者按

70年,白驹过隙。

70年,沧海桑田。

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多少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巨变。一个村的奋斗,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巨变。以华西村为代表的江阴农村也在这波澜壮阔的70年中破茧蝶变、演绎精彩。市融媒体中心启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江潮起竞风流”大型融媒体蹲点采访行动,在见证“一个村的70年”精彩巨变中为您带来散发泥土芳香的奋斗故事——

追梦百年,“天下第一村”的共富梦

□本报记者 郑英 刘晓 朱贻军 刘佳佳 肖遥 刘葭湄

在总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中,545张历史图片、542件实物、翔实的数据、原汁原味的场景再现……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温华西村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展出的是珍贵记忆,传承的是精神动力,播撒的是发展希望。在展览馆的尽头,是吴仁宝老书记的蜡像。身穿白衬衫、黑裤子的老书记微笑着远眺前方,仿佛一直关注着华西的一花一草、一举一动。老书记的接班人、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每隔几天就要陪客人来这里参观,“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看到老书记的蜡像,心里的第一感觉就是老书记从来没离开过。我们全体华西人以他为榜样,为实现‘百年企业、百年村庄’目标追梦前行。”

从战天斗地到改天换地

“铁姑娘”唱出华西新气象

“新村楼房要加平台,文化生活要多精彩,全面实现机械化,肩少挑担腰少弯,猪鸭满圈鱼满塘……”这个用华西方言唱着华西成就的大嗓门的老人名叫赵毛妹,是远近闻名的华西“铁姑娘”。当年,赵毛妹一肩挑起260斤粮食,如今71岁的她依然身板硬朗,大家都亲切地喊她“毛妹书记”。

“毛妹书记”热情地招呼记者来到她的新家,“中西合璧”的别墅装修得时尚洋气。回忆起曾经的激情岁月,那个战天斗地的“铁姑娘队长”仿佛又回来了。

赵毛妹生于华西,出生时家里很穷。因为是长女,下边有4个弟妹,她8岁便开始纺纱织布、操劳家务,日子虽苦,却磨出了一股“铁劲儿”。“我20岁就当上了‘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最多的时候挑起了260斤的担子。”赵毛妹回忆道。在她的带领下,64位“铁姑娘”与小伙子们展开劳动竞赛,插秧、积肥、挖土方,样样争先,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集体。

“花了32万个人工,挑了115万方土,15年的规划只用了7年就完成,华西村成为全国‘亩产超吨粮’的先进典型,整个面貌都改变了,从‘吹牛大队’‘做煞大队’变成了‘享福大队’。”事隔多年,对于这些往事,赵毛妹记忆犹新。

为了华西的转型和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赵毛妹跑银行、跑市场、跑企业……她积极应对时代变化,学文化、学经营、学管理,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跨越,成长为华西有名的女闯将。在许多人尚不知证券为何物之时,赵毛妹忙起了企业上市,操着一口带有浓重华西口音的普通话,数十次到证券、银监等单位沟通汇报。经多方努力,“华西村”(后更名为“华西股份”)于199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村级上市公司。

“毛妹书记”战天斗地到改天换地的奋斗史正是华西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吴仁宝老书记带领下,华西人走过了“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的三次革命性征程,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打造成富甲一方的“天下第一村”。

“富了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共富理念的指引下,华西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还以互学交流的方式,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10多年来已为全国24个省(区、市)培训基层干部40多万人次。从2001年开始,华西创造性地提出“一分五统”管理模式,将周边20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大华西”共同发展,并实施紧密型帮扶,每年投入近亿元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养老金等。

“华西村发展的实践,在‘求变’中坚守着‘不变’。共同富裕是华西‘不变’之魂, 群众路线是华西‘不变’之根,优良传统是华西‘不变’之本。”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治认为,这是老书记传给华西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华西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拼体力”到“用脑力”

新型农民“唱主角”

在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中,一张7个华西青年的合影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的背景是一片绿色的田野。“这是我们华西村的新农民,村民们亲切地叫他们‘葫芦娃’,正好也是7个。”讲解员笑着告诉记者,这7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都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过去在村里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都没有接触过农业。2016年,村里送他们到日本去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本想着试试看,没想到第一年种植的大米品质、口感就非常好,获得了“江苏好大米”金奖。

炎炎夏日,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记者见到7个“葫芦娃”之一的史宇杰,肤色黝黑的他穿着厚厚的长袖工装正在温度超过38℃的稻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湿了又干的衣服上,已是一层盐霜。在他面前,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优良食味稻米“宁粳8号”长势喜人,11月上旬,这片希望的田野将迎来大丰收。

今年30岁的史宇杰是地道的华西后代,原本在华西食品酿造厂上班,华西村农业项目“招兵买马”的消息一出来,他第一个报了名。在日本福井县“拜师学艺”的3年中,他师从当地颇有名气的农业专家清水丰之,学习水稻全产业链种植加工技术。如今,史宇杰能熟练操作激光平地仪、旋耕机、插秧机等各种先进设备,管理着1300多亩稻田,种出来的高品质大米产量高、口感好,每千克价格超过20元,还供不应求。“沉下身子、耐住寂寞,一辈子就做种田这项专业的事情,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新一代华西人的风采。”史宇杰无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华西村是从农业开始“一战成名”的,时至今日,除了农业作为华西的“根”,始终根植在华西人的心中,华西人在其他产业领域也是长袖善舞。

突出“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理念,华西人把转型重点瞄准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利用资本优势,拓展到诸多新兴领域,转型大戏“常出常新”:金融产业一马当先,涉足典当、担保等多个金融业务,每年利润超10亿元;在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高品质“莫桑比克黑”享誉海外市场;跻身电竞市场,耀宇文化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性电竞比赛,还登陆了“新三板”;投资美国斯坦福团队研发芯片,研发的高频率芯片性能居世界领先水平;海工运输装备规模已列业内前三,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海洋石油项目建设……

经过品牌经营、资本运营、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创新,华西村进入了“收获期”:投资入股的企业多达40多家,现代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超过65%,每年缴税超过10亿元,形成了“转型空间开拓在外部、转型成果体现在本部”的发展新格局。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文艺“轻骑兵”有了新舞台

在华西投资数亿元建设的现代化文体中心,华西特色青年艺术团团长计丽静正在和小演员排练参演省文华奖的节目《一碗馄饨》。一个简单的转身动作,她就连续练了数十次。

今年是计丽静来华西的第十九个年头了。2000年,华西村从各地招募专业演员,组建自己的演出团队,计丽静就是那时被华西村从江苏省锡剧团“挖”来的。从此,她的人生就与华西紧紧“绑”在一起。2003年,她受命担任特色青年艺术团团长,这个艺术团如今已是美名远扬。除了承担村镇日常演出外,计丽静还时常带队参与江阴市乃至江苏省的各类大型文艺活动。

如今,无论是华西村民、游客,还是前来华西取经的培训人员,都对独具华西特色的文艺演出赞不绝口。无论是唱响《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六爱精神》,还是演绎华西先进典型代表的故事,都传递着催人奋进、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过自创自编自演的节目,将华西精神、文明礼仪、社会道德用通俗易通的语言传递给广大村民,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素质。”计丽静这样一批热爱华西的文艺“轻骑兵”,深深明白自己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共产主义的地,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由吴仁宝老书记作词的《华西村歌》编写于1989年,至今已有30年。几十年过去了,这首坚定信仰、弘扬正气、慷慨激昂的励志歌曲,在新老交替中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华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书写新的传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眼光放在未来,将心力放在百姓身上,永远热爱乡村的人和土地,以文化人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秘密。

“未来的华西,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在吴协恩的规划中,华西要打造成一个“农村都市”。他还对“农村都市”给出了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现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