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期上映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中,记录了父母对女儿的漫长告别,时间不动声色改变了世界万物,但是家中永远有属于女儿的一双碗筷。无独有偶,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中一篇同名小说的《哈纳莱伊湾》,充盈着对于庸常生活中种种偶然性的关注,探究这种偶然性对人物的潜在影响。
小说《哈纳莱伊湾》讲述了一个母亲幸子面对儿子意外死亡的心理历程,十九岁的儿子在夏威夷的哈纳莱伊湾被鲨鱼咬断右腿致死,之后十年幸子都会来此静默看海,巨大的悲伤以一种沉默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或许正如警察所说“战争死亡都是由各方的愤怒和憎恨造成的。但大自然不同,大自然没有哪一方”。直到她偶遇并帮助两个与儿子同龄的日本冲浪手,幸子与儿子的故事轮廓开始逐渐清晰,丈夫吸毒死后独自养育儿子,凭借卓越的钢琴天赋经营一家钢琴酒吧,忙于谋生对儿子身心发展一无所知。故事结尾两个年轻人对她说曾见过一个单腿日本冲浪手徘徊在海岸边,幸子压抑的情感骤然爆发,疯狂寻找无果后吞声哭泣“为什么那两个不三不四的冲浪手看得见,自己却看不见呢……”自己没有那个资格不成?她不明白。她明白的只是无论如何自己都必须接受这座岛。
从小说到电影,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这部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呈现幸子的心理历程,前半部分幸子沉默无声的哀伤与小说近乎一致,后半部分则丰富了其与两个年轻人的相处的细节,幸子在孩子们的鼓励下模拟冲浪,试图去理解儿子的世界。同时,电影将小说中单腿冲浪手的奇谭也化为了两个年轻人善意的谎言。最后幸子在海边无数次疯狂寻找儿子的同时闪回许多琐碎的记忆,丈夫吸毒的画面,她与儿子常年生疏偶尔温情的画面,像一块块拼图一样让观众逐渐理解了“幸子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儿子,喜欢不来。当然爱还是爱的,比世上任何人都要珍惜他”。然而海边寻子的动作片段过多且重复,幸子与大自然较劲的片段缺少叙事的有效性,导致影片后半部分给人拖沓冗长之感。
如果说小说强调的是以幸子自身的方式来接受现实,小说结尾幸子每个夜晚弹奏钢琴的时间里什么都不想,不弹时就会想起哈纳莱伊湾的风景。那么电影则试图用更温情的方式弥合母子之间的裂缝。影片为了加强人物关系的完整性,加入了两个小说中没有的道具,作为呈现她心理历程的媒介。儿子常用的丈夫留下的旧式随身听,儿子死后的手印。十年来幸子无数次拒绝接受儿子手印,尘封儿子所有的物品,但仍旧会幻听儿子的声音甚至关门的动静,对于儿子的意外死亡,母亲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告别,而影片结尾幸子终于翻出了旧式随身听,响起了影片开头儿子冲浪时欢快的音乐。(胡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