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行》在大家
千呼万唤中终于来到了渭南市
韩城司马迁祠景区
在这里开启了一场
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董宇辉:
01.
在学习历史和读书的过程中,一直心中对司马迁先生充满敬意、好奇、期待和钦佩。
02.
拾级而上九十九级台阶上的人,内心是有种匍匐感的,他认为是在攀登一个曾经在史书上无法翻越的高峰。
03.
司马迁《史记》里大量详实的内容,以人为核心,将历史变得更有温度。
04.
一个人在面临巨大屈辱,不改此志,死心不渝,史公其人值得我们学习......史记千秋、史圣千秋!对于司马迁,我们似乎从未见过,但他好像又从未离开过我们。从小学课本里的《将相和》到初中书本中的《陈涉世家》,再到高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更不要提历史课本里总是挥之不去的《史记》二字。谈古论今有他,以史为鉴有他,他的身影仿佛总是影影绰绰地藏在历史的大门之后。
今天,就让我们轻轻地扣一扣历史的大门,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伟人和《史记》的故事。
人物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第一,他创造性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通史,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开山人物。他写的《史记》也成为以后各代史书仿效的楷模。第二,他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典范。第三,他创造了纪传体历史学,同时也创造了纪传文学,并把散文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后人尊其为“史圣”;郭沫若先生赞司马迁“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以本纪、表、书、列传、世家五种体例相结合的形式,以大约十八年的时间,以五十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精神
司马迁不仅是韩城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这么一个历史伟人,如今静静地矗立在芝川镇的韩奕坡高岗上,但他的精神却留存千年,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读史爱史人心中。所谓的司马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司马迁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他对后人、对历史强烈的责任感。
汉太史司马迁祠拔地40余米高,面对涛涛黄河,背负莽莽梁山,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壮观。司马迁祠内的“芝秀桥”,是当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捐资修建的。
司马古道尽头木制牌楼上的“高山仰止”四个字,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司马迁墓顶有一棵千年古柏,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气势非凡,如同司马迁的崇高。历代文人志士对司马迁的敬仰,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邻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司马迁》 宋·王安石
子长少不羁,发轫遍邱壑。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矰缴?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司马迁》 宋·秦观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司马太史庙》 宋·李奎......
一个小时左右的抖音直播,实时在线人数一直保持在10万+,评论区也是满满的好评。直播的最后,董宇辉面向司马迁墓献上了深深地一拜,更加显示出他对司马迁发自内心的敬重。(来源:渭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