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向晚,霜染人间,一边格桑花点缀峡谷,另一边黄栌染红山野,一条抗大路蜿蜒隐入太行山的深处。近日,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邢台日报社、邢台市文联组织石家庄、邯郸、邢台的三十余位作家和文史专家走进抗大陈列馆,追寻红色足迹, 赓续抗大精神。
合影留念
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气势恢宏、质朴庄重的抗大陈列馆位于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抗大总校在浆水一带办学,期间,老区人民和革命前辈为民族解放、抗战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邢襄大地上那一抹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参观抗大陈列馆,怀虔诚之心投身革命熔炉
沐浴暖阳,怀揣使命,采风团成员又一次踏上了抗大陈列馆的108个台阶,走进宽阔的展览大厅,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实物,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
序厅、主题厅、西展厅,采风团一行,跟随着讲解员贾丰瑞的脚步,聆听着她的讲述,观看着逻辑清晰的图文,抗日军政大学再一次生动形象地立了起来。一时间,仿佛有若干个德才兼备的革命人,离开了黄河之滨,一路走一路战,一路战一路教;一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路武装割据燃起燎原之火。来自邯郸的曲宗红老师向讲解员追问“窑洞大学”的具体地址;紧随其后的石家庄王爽老师却喃喃自语“很难想象,当时的抗大学员们是在打仗,在学习,还是在生产”?“很简单,敌人来了就打仗,敌人走了就学习,农忙了就参加劳动,这就是所谓的‘抗大应当学习什么’中的灵活战略战术”,尹义坤老师不慌不忙做出了答复。
参观抗大陈列馆
对于采风团的老师们来说,参观抗大陈列馆都不是第一次。站在宽阔的平台上,远眺群山连绵,大家又一次品赏那形神具备的毛公山。有人啧啧赞叹,有人频频拍照,有人侃侃而谈。顾春英和赵春花老师似乎对一代伟人有着更炽热的深爱,两个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边谈论着那时那景,一边热泪盈眶、言语哽咽。高红娟老师告诉我说:“我每年都来抗大,但是,年年来年年看,年年景致不一样,年年心境不一样,每一次来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抗大陈列馆就是一座革命的熔炉。昔日革命前辈们肩负着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乐章。如今,红色基因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一批批后来人来此学习,带抗大精神走出太行山。采风团的老师们追寻红色记忆,探往峥嵘岁月,誓要把“抗大精神”薪火相传。
亲历建校纪念日,以传承之心赓续抗大精神
11月4日是抗大总校进驻邢台办学84周年纪念日。为了参加此次活动,采风团老师们在微寒的晨曦中来到了陈列馆的广场上。研学的学生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刘彦茹老师站在孩子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深切体验了一把孩子王的经历。是啊,革命故事需要天天讲,革命精神需要代代传,老一辈故去的抗大革命人,我一辈奋战的抗大传承人,新一辈蓬勃成长的抗大后来人,身上都烙刻着不忘初心的使命。
参加抗大总校进驻邢台办学84周年纪念活动
向缓缓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跟着节奏唱荡涤心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聆听一遍抗大的校歌,那一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油然唤醒一股壮烈自豪的心气儿。孩子们质朴的脸庞,大人们庄重的神情,花篮后不屈的英灵,把“现地教学基地”、“红色旅游景区”和“将星摇篮、革命熔炉”交融在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活动结束后,他们俨然就变成了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忘年交们一起走进画展室,一起学习开国元勋的年画藏品,一起聆听专家对年画的诠释,一起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汲取前行的力量,以传承之心赓续抗大精神。
闫梦老师站在队伍的最前排,人群散去时,她拉着工作人员不撒手,寻求抗大校旗的内涵。讲解员贾丰瑞笑着做出解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抗大的校训;五角星上面叠压着一个八路军战士背枪骑马奔驰的图案,代表抗大的学员能文能武;下部三条黄色波浪纹代表黄河。整个旗帜的设计体现了抗大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战的精神。”“奥,原来小时候常常念叨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源自这里啊!”闫梦老师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见闫梦老师研究手中的旗,赵恩生老师抬手指着广场背面的大红旗说:“抬头看,你那面红旗有啥特别的地方?”“没有黄色的五角星!”两个人一边聊一边读着碑文。原来,这面旗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天安门广场上有100面代表党的百年荣耀的红旗,这第061号红旗落户信都区,升起在这里意义重大而深远。是啊,作家们的眼睛像雷达,能铺捉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细节,他们的见解也是独到而深刻的,说不定,这个小小的发现就能被他们写出别样的文本,读来给人别样的感受。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张贵生老师的镜头让一行人走进抗大的革命岁月。采风团一行人要用脚步丈量太行泉城的历史深度,要用眼睛品读美丽邢台的文化厚度,抗大的旗帜就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
脚踏红色革命地,擎敬畏之心汲取革命力量
11月3日傍晚走访的坡子峪村成了采风团老师们瞩目的焦点。这里村落纵横交错,街道干净整洁,只一个内涵丰富的村史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党员,就让这个村子成为抗大在浆水的亮点。同行的孟庆果老师对这个村子情有独钟。地理位置、人口结构、故事传说、以及抗大学员的基本情况,这其中几位上干科学员,几位营团级以上高级政治和军事指挥员,她都熟念于心。红色村长和省作协会员一起架构,让坡子峪村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郭红炉老师说:“这个村子有故事,值得一写!”
参观坡子峪村村史展览
在浆水镇,坡子峪村可不仅仅是个特例,一个一个抗大旧址村连缀起来就是太行山深处的革命圣地。采风团老师们怀着敬畏之心又踏访了卫生处旧址安庄村、上干科旧址寨上村和抗大文化园。
参观抗大总校上干科旧址寨上村
为了真实而深切地感受抗大生活,采风团老师们穿上了全套的抗大服装。戴正军帽、端正领章、系好腰带、绑好裹腿,整装列队,新时代的“八路军”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整装出门,走在大街上,引来周围人群的瞩目和赞许。采风团一行三十余人,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走向抗大旧址村。走着整齐的队列、迈着整齐的步伐,《抗大校歌》响彻街巷......
走进安庄村,一个石头小院就是一个英雄的史诗,一个宿办室就是一个战斗者的故事,一个窗棂就有一对革命夫妻的生活特写。三位男老师谈论着长成了大树的万年青,四位女老师上房端着箩筐晒萝卜条,两位摄影师忙着留存好宝贵的影像资料。
参观抗大总校卫生处旧址安庄村并共唱抗大校歌
沿坡西上南口村一派古朴苍凉,石板路砌出来的惠民路杂草丛生,走进抗大学员靳惠民曾经生活过的小院,看看那个小菜园,再看看那间小马厩,遂想起靳惠民的英雄事迹,想想村民对他的照顾,想想那军爱民、民拥军的赞歌,采风团的老师们决定去拜祭静卧在山野中的靳惠民。
下了一道沟,上了一个坡,在并不宽阔的梯台上,老师们看到了长眠地下的靳惠民,和他作伴的还有一位至今找不到籍贯和亲人的无名英雄。抗大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希望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找到烈士的家人,让他魂归故里。
在抗大总校上干科科部旧址南口村祭拜靳惠民烈士
游革命遗址、观烈士展馆、听先辈故事,擎敬畏之心汲取革命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脱下一身戎装,收获满满踏上归程,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又多了一项光荣的任务,用手中的笔,把心中的人写出来,让他们站起来,永远屹立成太行山上的丰碑。
文/李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