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淡水桑拿(暑假怎么过这两个姑娘在桑拿房里养珍珠)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学暑假怎么过?在家玩手机、外出旅游亦或是兼职实习?七月中旬,两位00后上海姑娘李子音、李恺雯选择跟随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行走的劳动课堂”——“水上”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暑期打卡方式。作为水产专业的学生,她们远离空调房,走进了“桑拿房”,在浙江省武义县淡水珍珠科技小院,体验特色的劳动实践课堂。

插班生产一线“自找苦吃”

七月的武义,酷暑难耐,气温直逼40摄氏度。“踏出空调房,我都要‘怀疑人生’。不过40度高温比起育苗大棚里,算得上是小case啦。”刚到武义,李子音、李恺雯就走进育苗大棚。“育苗棚内热气直涌,仿佛一个大蒸炉,还很黑。师兄们进出却很淡定自若,似乎对这样艰苦的条件习以为常。”

“我们就学着师兄的样子,抖擞精神,准备开始在育苗大棚里帮忙,可就在踏出第一步时,就差点脚底一滑,溜进水中。”李子音这才注意到师兄们都是赤脚上阵。“后来我才知道,不穿下水裤一来可以不那么闷热,二来赤脚能增加抓地力。”

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抄池和疏通管道是必不可少的。抄池能让蚌苗均匀分布,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的缺氧死亡,疏通管道则避免水管被淤泥堵塞,影响水循环。“还记得有次忙完准备离开育苗大棚时,迎面就撞见一只巨大的蜘蛛,我俩就开始尖叫。可师兄一把撩开蜘蛛,还戏称那是帮助他们捕捉蚊虫的好帮手。”李恺雯说,“这时回想起课堂上老师说的话,水产人扎根田间地头塘口,平时就要多锻炼自己,别怕吃苦,再后来我们碰到这些小虫,也慢慢适应了。”

边学边干收获满满

在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劳作中,李子音、李恺雯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小蚌苗,有的只有几厘米长,甚至还没有指甲盖大。“在蚌苗刚培育出来的时候,往往只有零点几厘米那么大,必须要显微镜辅助观察才能看得到。经过了几个月的养育,才堪堪达到了这几厘米的长度,可想而知,从蚌苗养到我们常见的大小,则是需要一到两年的辛苦培育。”

弯腰查蚌的过程中,李恺雯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不禁提问:“这个池子里是什么蚌?一个小池里能有几只蚌呀?”2022级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李长志细心解释道:“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等,一个池子里有时能达到上万只蚌!像三角帆蚌,它的壳大而扁平,具向上凸起的三角形后翼……”对于每一种蚌的形态特征,师兄都如数家珍,为实践成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

动手开蚌,珍珠折射花样年华

“学了这么久,你们也来看看开蚌吧!”李长志带领着实践成员们来到实验室开蚌。“开蚌要学会使用巧劲,先把小刀放进去,然后轻轻切断闭壳肌,就好了。”李长志熟练一通操作行云流水。

在看完师兄操作后,李子音也迫不及待想要上手尝试,希望能将亲自开出的蚌壳、珍珠,用在制作珍珠鱼骨画上。“壳顶向上,前钝后尖。”这是课堂所学,李子音边动手边念叨着,成功分清了蚌的前后。然而打开蚌后,外套膜上并未如愿出现珍珠。李长志提醒她可以去‘斧足’附近找找,果不其然,真的成功找到了一颗紫色珍珠。“看来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还真是很大,将书本中学来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怪不得老师们总说要到生产一线去,在实践中才能学到真东西,这个暑假在‘桑拿房’里养珍珠,很苦很忙但很值得!”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淡水珍珠科技小院,浙江省武义县淡水珍珠科技小院,立足于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与当地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充分合作,共同培育的三角帆蚌“申紫1号”和“申浙3号”2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已经走入许多养殖户家中,有效提升了淡水珍珠蚌良种化水平,并为当地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以蚌苗培育和珍珠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95后、00后“加盟”,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一线,在这里体验特色的劳动实践课堂,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留下新农人的青春奋斗足迹。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