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红色雕塑广场
一条有历史的地道,源于抗金,成于抗日
深秋,我们自峰峰出发,沿丛峰线驱车一路向西,20分钟左右到达山底村。村南头,长城烽火台形状的大牌坊上横嵌一块长匾额,上书“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自牌坊处远望村中,整条街青石片铺面,环保砖砌池,特种胶泥抹成土黄色墙面,红旗猎猎,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当年的烽火硝烟中。
山底地道遗址景区门楼
太行绵延千里,中有八陉,滏口陉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八陉历来为战争所必争之地,滏口陉也不例外。滏口陉起自峰峰矿区石鼓山和元宝山交接口(称滏口)的纸坊村,终于山西长治,从冀南沿着滏口陉进攻山西,位于滏口的纸坊村会承接第一波攻击,攻下纸坊村,戈矛西指,下一个目标,便是山底村。
山底村牌坊
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山底村会有如此完整的抗日地道遗址的原因了。
战争中,山底村从来都不是看客。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壁画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处峰峰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1942年,日军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日军,1943年初,村党支部组织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三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一年时间,地道全部完工,整个村子形成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走进山底村抗日地道遗址,你便会明白,因为战争,这里有了故事,而故事,又不仅仅限于战争。
一条有内容的地道,大自然给刷石灰,埋上陶管变土空调
从烽火台出发,走过徐怀中将军题写的“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广场院,参观完展览室,便可钻进地道参观。
正如电影《地道战》,吃水用的水井,拉磨用的碾盘、喂牲口的驴槽、睡觉的大炕、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暗藏玄机,全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
辘轳井地道口
碾盘射击口
驴槽地道口
我们是从一处水井下去的,顿时有种压迫的感觉。地道宽只容一人,两人并排行走便有些拥挤,高不过一米六左右,基本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猫腰行走。直到有大的洞室出现在眼前,比如说地下兵工厂、作战指挥室等,才可以直起腰来喘口气。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
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因为地道通风做得好,有进风口,也有出风口,在三四里长的地道行走十多分钟,依然没有憋闷的感觉。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很多村里人还利用上了地道的出风口,在地道埋陶管做成土空调,往自己家里引冷气,特别解暑。
△地道遗址内土空调进风口。
地道会发生塌方吗?工作人员介绍说,山底村地下基本都是红胶泥,这种泥粘性大,即使地道在古老的河床旁通过,也没有发生过塌方之类的事情。
当我们走到一段最原始的“抗金洞”时,工作人员指着硬得像喷了水泥似的洞壁,只见镐印清晰可见,由于时间长了,镐印上面自动生成一层碳酸钙——大自然给“抹”了一层石灰,让地道更坚固了。
原汁原味的抗战地道遗址
从有灯光的地方走到暗黑的地方,在手电的微光中走了短短的40来分钟,便走过宋、走过金、走过元、走过明、走过清、走过民国,走过抗战、走过备荒、走过这有声无声的时光隧道。
我们从一个洞口出来,进入一个宽敞房间内。房内清冷,丝毫没有烟火气。工作人员说,这里曾是陈赓大将的临时指挥所,1938年,陈赓将军指挥386旅发动了彭城战役。如今硝烟散去,只留游人在这里凭吊怀念。
中学学生来到景区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