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在莫干山法国山居,和主人司徒夫聊了一下午。那时,距离2009年他把本来自住的房子变成酒店已过去4年。回去后,我写:
"法国山居算是莫干山档次最高的酒店了,几个隔壁邻居形容它是'开宾利的人去的去处'。
倚山而建,一座主楼和五座独栋别墅藏在茶园竹林中。黄泥外墙掩映下的是超大浴室、古老的木质地板,额外增高的门窗和白色百叶窗,白色大理石柜台、黄铜支架和大张的手织地毯。地上踩着的手工印花地砖和山上西洋别墅一脉相承。听过太多以'欧式''法式'来渲染的广告,这次真的不用花飞机票飞去法国了。成长于法国南部的司徒夫说,这就是他在故乡的生活。"
写得是很生动,但他在故乡的生活,没人见过,无非是从他的口述和对房子的打理中窥得一二。
直到前阵子我在南法老卡斯蒂酒店 Le Vieux Castillon度假,突然理顺了这之间的逻辑。
1
酒店位于中世纪小村庄卡斯蒂隆迪加尔Castillon-du-Gard,黄泥土墙,斑驳,厚实。入夏,越来越长和浓烈的日照把整个村子映得金黄。脑补《午夜巴塞罗那》《爱在午夜降临前》《托斯卡纳艳阳下》这类影片调调。
老卡斯蒂是这里唯一的酒店,主楼21间客房,副楼13间,去年刚刚装修过。黄色墙体里全部选用白色家具,老式窗户透着屋外树荫浓密,充满浓浓度假感。我把照片拍给朋友看,他说可以躺一天不起来。
傍晚6点,穿过中庭院子,一对情侣侧着身子相视坐在长条椅子两头,日光下,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话痨的Celine和Jesse。
走上楼梯,餐厅前台能说英语的小伙子错愕:"啊?现在吃饭?餐厅要7点营业"。
看着天色,确实还只是下午3点,强烈的太阳照着餐厅旁露天泳池波光粼粼,水里是嬉闹的青年男女,旁边睡榻上人们享受着日光,悬崖上有人在恩爱以及摆拍。
总之,还没玩够就不着急吃饭。
2
人们陆续来用餐大约是晚上8点后。餐厅提供正宗法餐,零点或是搭配好的45、55、70欧元套餐。比起时蔬配海鲷或鸡胸肉这两道主菜,我每天都在期待烤热了的餐前面包和两种不同冷汤。餐前面包分原味和坚果,主厨特制味道猎奇的蘸酱——萝卜丁咸橄榄泥,核桃树莓慕斯,有的是时间往面包剖面抹;实在吃不惯的,直接蘸橄榄油。最后一天,我要了两个带回去给店里面包师作种子,让他解决国内粗粮面包不香不实的毛病。
冷汤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食物,对于习惯用热汤暖胃暖心的亚洲人来说很不习惯。餐厅的红番茄配无花果泥冷汤、芦笋芝士冷汤都成了骄阳下的开胃美食。
南法的日落比巴黎更晚,人们一直吃到晚上10点不离席,玩High了直接把女宾抱起,走下泳池,女宾哇哇尖叫——那晚,我在游泳,被突然沉下来的两个人吓了一跳。这就是当地人的玩法。
去的那天是周日,餐厅满座,我们却杞人忧天:这么偏僻的酒店,周间可怎么办哦!没承想,接下去几天夜夜如此,而且,像我和朋友只是两人共进晚餐的实在是少数,他们多半是几对夫妇在一起的聚餐,每张桌子上都会有粉红色的Rose或琥珀色的香槟,享受阳光、美酒、老友,和工作日双休日,与离市区多远没有关系。
3
早餐8点开始,比起6点半就开餐的中国大多数酒店,算是极度闲散了。既倒时差又耐不住的我们又一次成为吃饭积极分子,四天里,基本都在吃得差不多正闲坐喝咖啡时,其他客人才睡醒陆续踱来。
自助煮鸡蛋器是个好玩的科技,要吃几个煮几个,不会浪费;反烤苹果挞(Tarte Tatin)让不爱吃甜品的我开了先河——很多人说反烤苹果挞的发明源于失误,事实上,当地人都说这是一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同于传统苹果挞要分开烤派皮和炒制果馅,反烤苹果挞只占用了一个煎锅就呈现了美味。
4
清晨的卡斯蒂隆迪加尔最大的好处就是宁静(其实一整天都很安静),前一晚狂欢的人们还没起来——午后才是度假人士的天地;
外面的商铺还没开门营业——除酒店外,还有两家餐厅,一家咖啡馆,开得晚,关得早,中午还要午休,那家看展品就很心仪的皮具店,四天里楞是逮不住它开门;
该外出打工、读书的人老早走了——我问酒店员工,原住民都靠什么生活呀?
"在城里打工,晚上才回来"。他们说。
和莫干山一!模!一!样!
我突然懂得了2006年,司徒夫在上海周边到处看地期间,见到莫干山以及建造了现在的法国山居的心情和渊源,这卡斯蒂隆迪加尔分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莫干山居图啊。
原住民外出打工,年轻人不在乡村待着,有识之人把民居租(买)来改造成酒店,或是当地人用自己的房子开了餐厅、咖啡馆——我待着的那几天,村口正在改造。东西半球非常相似。
法国人的浪漫血液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就像我前阵子看王文华写《纽约前半场,巴黎后半生》,法国人讲究和平共存,凡事顺势而为,他们的房子都是300年的古迹,当纽约人在咖啡厅用计算机时,巴黎人在咖啡厅聊天。所以,当司徒夫在上海生活了那么多年后,他迫切需要最大程度符合出生感和本性的山居生活。
我的《山居莫干》马上就要出版,还好,赶在付梓前,让编辑好歹帮我加一段话:他熟悉并迷恋山中生活,那里就是彼得·梅尔描绘的普罗旺斯山居岁月,总有好看的葡萄树,一畦一畦的枯褐、艳黄、猩红,宁静地立在阳光下。因此,初次和莫干山相见,葡萄树变成了竹林,山上的欧式小楼叫他吃惊,这些来自家乡的花岗石和砂岩砌成的楼房真实地出现在了身边。
5
奥克西塔尼大区Occitanie的卡斯蒂隆迪加尔位于尼姆和阿维尼翁之间,没来得及翻译驾照的我这次选择了公交出行。酒店会告诉你,从巴黎出发,终点站是尼姆和阿维尼翁都行——事实证明,到尼姆更便捷,因为有一趟酒店门口到尼姆高铁站的直达公交车。
可能是天生习惯自己开车,大多数当地人并不了解公交。但这次,我强烈推荐这条非常好用的公交线路B21,穿梭在田野和城市之间,将山里深居简出的人带到文明程度略高的城市。美中不足的是一天只有三班,得算准时间。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看得懂时刻表,费解的是最上面的周期,还是基于闲散的法国人性格:
LAV:周一到周五
LAS:周一到周六
LAD:周一到周日(不包括5月1)
S+D:仅限周末+节假日(不包括5月1)
SA:仅限周六
DIM:仅限周日+节假日
建议向酒店咨询清楚,只不过话术可以是"您看明天能坐这趟车么?"而不是"我要去市区怎么走",要不然他们一定会告诉你:叫个车吧!
其实,当我们抱怨这么少班次的公交车时,不禁又回过头去看莫干山——还是一模一样的,大多数去山里的人是自驾;若是公交从上海、杭州过去,不亚于我们从巴黎前往,高铁转公交。
周边
我把在南法的四天都安顿在老卡斯蒂酒店,每天走一个周边小城,没有目的,不赶时间。
1、尼姆
尼姆很热,差不多是法国最热城市,还好沿街都有喷泉,毕竟,"尼姆"是泉水精灵(Nemausus)的名字。
以单宁布出名的城市居然没有满足我裁一块回去自己做裙子的心愿,但这个城市依然好逛。四方神庙附近都是法国当地品牌的小店,没什么游客气质。
除此之外,古老的竞技场旁边一马路之隔就是亮闪眼的尼姆罗马历史博物馆,当代艺术馆和四方神庙遥遥相对,他们横跨罗马城墙的废墟,时空相连。
交通:公交B21点对点,约40分钟,车票1.6欧元
2、阿尔勒
摄影节、梵高,成了阿尔勒的关键词。事实上,当我们不用导航,在小城里乱窜时就能体会到,梵高生命的最后几年在这里,不见得这里美到窒息,而是宁静适宜的生活环境。就现在的眼光来看,阿尔勒依然保留了怀古和颂新,安宁和生动。
以下可以用图说的形式
修建于罗马时代的公元前40年的阿尔勒古罗马竞技场
打卡点梵高咖啡馆(Le Café Van Gogh)位于阿尔勒的形式广场,至今沿用了梵高作品《夜间的露天咖啡馆》中的黄色作为主色调,连画中桌椅的风格和墙上的灯饰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梵高中心(Espace Van Gogh)当初是梵高割下左耳垂后入住的医院。后来,医院迁往了别处,这里就被改成了旅游景点供游客游览。梵高中心的庭院依旧以喷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斑斓的花圃。
交通:公交B21到尼姆车站后,买一张到阿尔勒TGV的高铁票,两站(约30分钟)抵达阿尔勒高铁站,车票8.8欧元
3、阿维尼翁
因为每年夏天的戏剧节,又加上孟京辉等人的广而告之,阿维尼翁在国内年轻人里知名度很高。如果是诚心去参加戏剧节的,就不能像我这么随意了,至少得住在小城比较方便。
我是特地避开节日的,才可以安静地走在路上。
阿维尼翁也是教皇之城——14世纪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为罗马教皇设计的皇宫,俯视着这座城市,环城的城墙和12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讷河的桥梁。在这座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突显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教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光之教堂版TGV高铁站很养眼,加上大幅的摄影作品,让车站陡然成为美术馆。
到了阿维尼翁,离地中海就不远了,往南再走85公里,就是法国南方的海港城市马赛。这样的话,一天就有点吃力了。
交通:公交B21到尼姆车站后,买一张到阿维尼翁中央车站的高铁票,两站(约30分钟)抵达阿维尼翁central,车票8.8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