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书院(洙泗书院孔子晚年修书讲学场所)

□吴济夫

孔子晚年在洙河、泗河两河之间设立讲堂,开始时叫先圣讲堂,后改称洙泗书院。孔子晚年从周游列国转而修书、收徒讲学,兴办教育,开创了中国教育事业和私人讲学之风的先河。

在洙泗河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主张“正名”,按照周礼的标准来匡正当时混乱的等级名分。他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并把人们的社会行为都纳入道德范畴,并做了具体的阐释。

洙泗书院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讲学、交流,同时也见证了孔子思想上的转变与成熟,孔子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去世后,洙泗书院成了纪念和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光武帝东巡过鲁国,曾在洙泗书院停留,《阙里文献考》记载:“汉时诸弟子房舍、井瓮犹存,光武帝……坐孔子讲堂,顾指子路室诣左右曰:‘此吾太仆之室也’。”

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洙泗书院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唐太宗李世民加封孔子为“先圣”,唐高宗又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到了宋代,孔子又被加封为“先圣文宣王”,孔子成了“至圣”“万世师表”。

金代,洙泗书院变成独立的院落,元代初期书院毁坏殆尽,“故基化为禾黍”。元代至元三年,孔子第55代孙、曲阜县尹孔克钦重建洙泗书院。孔子第53代孙孔滨任书院山长,自此洙泗书院成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自明太祖洪武二年起,朝廷诏定“衍圣公”属官含洙泗书院山长一职,主要职责是主持每年的各种祭祀活动。明弘治七年,衍圣公孔弘泰用维修曲阜孔庙之余资,重修了洙泗书院。明代正德二年,改洙泗书院山长为国子监学录,秩正九品。

明代嘉靖三年,山东巡按御史李献重建洙泗书院大门,并维修书院,正殿三间用以祭祀孔子及儒家“四配十二哲”。东庑、西庑各三间用以祭祀孔子群弟子,自此修缮、奠定了洙泗书院的格局。明代进士陈镐在《阙里志》中就将书院称为“洙泗书院圣庙”,从此洙泗书院成了专门供奉、祭祀孔人及其弟子的地方。

到了清代,洙泗书院得到连续修葺。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记载,“庙制大成殿……东西庑各三间,前为讲堂,又前为书院门三间,四周缭以墙垣,有石碑曰洙泗书院”。

乾隆皇帝在谈到洙泗书院时说:“书院者,本为春秋讲学而设也。今朝祀虽肃,而弦诵之声无闻,戾厥旨矣。”由此可见洙泗书院祭祀之繁盛,这也成了洙泗书院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书院的一个鲜明特色。

洙泗书院位于今天的曲阜城东北4公里处,南北长136米、东西宽99.4米,总占地面积1.9388公顷。书院建筑分为三区,东区有更衣厅,西区前有礼器库,后有神庖、神厨。中区前后两进庭院,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两庑等。庙制大成殿5间,面阔25.80米、进深12.15米、高10.20米;东西两庑各3间,面阔12.64米、进深7.77米。讲堂3间,面阔11.70米、进深6.52米。书院内建筑均为明代的,还有元、明、清各代碑刻。大门有3间,坐落高台之上,东有石碑“洙泗书院”,为元至正十年洙泗书院山长豁识达所书。

洙泗书院大门前,南北各有近200米高的古柏,南端建有四柱三间式跨路石坊一座,中门额刻“洙泗书院”。石坊原为明代嘉靖三年衍圣公孔闻韶立,现为复建的。洙泗书院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洙泗书院因是圣人胜迹,环境幽静优美。书院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江堤先生游览过洙泗书院后说:“华美的彩饰、繁芜的殿宇、青苍如云的古柏,都不如这散发出天堂气息的宁静,给人以超越时空的震撼。”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洙泗书院,经曲阜市政府批准,曲阜市文物局以洙泗书院为载体,联合社会优秀资源合作,成立了洙泗书院国学院。国学院成立后,本着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国学讲堂及公益性教育活动,邀请国学大师亲临书院,讲授传统文化。通过洙泗书院国学院这一平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