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蕉岭各地晚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奏响丰收乐章。新铺镇尖坑村,连片稻田稻浪翻滚,金黄的稻谷把稻秆压弯了腰,农户每日巡田,察看收割情况。这是经历6·16特大暴雨洪灾后重生的稻田,如今,这片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洪灾过去已有4个多月,寿乡大地已恢复勃勃生机:田里已重新种上各类农作物,迎来丰收季;被洪水冲垮的河堤也已修复完毕,石窟河两岸重现秀丽景色;为安置受灾群众而建的安居工程也进入了室内装修阶段,很快便可收尾……
坚持党员带头,广泛发动群众,蕉岭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抓紧开展抢种复种、灾毁设施修复、避险搬迁等工作,推动各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此过程中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头号力度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加快建设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
出行有保障
水毁河堤、公路已修复投入使用
站在白马堤围水毁修复点,微风徐徐,石窟河面碧波荡漾,河堤上补种的樱花树已长出新叶,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白马堤围水毁修复点,微风徐徐,石窟河面碧波荡漾。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今年6月,连续特大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河堤被冲毁,树木被连根拔起,河水甚至漫上了部分堤顶道路……“我们调用了大型机械、运输车辆和大批人力对堤围进行修复,把洪水冲下来堆积在河道中间的砂砾石,往河道两边堤脚部位清理堆放,对河堤进行固脚防护,同时增强排洪过水能力。”蕉岭县水利水电建设中心副主任林剑指着河道说,他们对河床淤积严重的长潭引水陂下游河道、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对岸河道和塔牌大桥上游河道进行平整,河床淤积料清理约10.11万平方米。
据介绍,白马堤围水毁修复工程为应急抢险工程,主要对石窟河长潭段白马堤围沿线(长潭陂下游左岸、右岸及榕仔渡桥至下游数字航模码头右岸三个点)冲毁的护岸挡墙、护坡面板、防洪巡查道路及其他水利设施按现有堤型结构进行修复。其中,破损护岸挡墙采用砼挡墙和格宾笼修复;破损面板采用200毫米砼面板修复,对破损生态护坡拆除重建;沿线防洪巡查道路清障、清淤,修复破损路段,重建破损下河步级,并对长潭引水陂下游河道内淤积的砂砾石进行平整。
“目前,堤围已完成修复,共计重建护岸挡墙705米,防洪巡查道路清障清淤3600米,修复生态护坡3069平方米、沿线防洪巡查道路319平方米、安全防护栏杆436米、沿线路灯104套,沿河乔木植被恢复598株。”林剑说。
沿着石窟河往下走,河堤公路景色宜人,而在6月那场特大暴雨中,这条公路也未能幸免。九岭河堤公路位于石窟河干流东岸三圳镇九岭村,原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防原设计等级为4级。6月17日,该段河堤公路在洪水退水时发生前坡滑坡2处约100米,自流排涵受损严重。
6月22日,来自福建的施工队负责人黄芳华带着施工队抵达现场,2台挖掘机、4台运输车,16个工人加班加点进行抢修,“为了修复这段河堤,我们采用黏土压实填筑,堤身迎水坡采用C25砼护坡、堤脚处采用抛石固脚、浇筑护坡共约100米,重建涵身及出水涵等。目前,该段河堤及路面已完成修复”。8月底,这段堤坝和公路修复完毕恢复通行。
随着灾后重建推向深入,蕉岭坚持不懈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切实抓好灾毁基础设施修复,强化人员统筹,加强监管和技术支持,确保质量过硬、安全过硬。
产业已复苏
水毁农田复耕复种已到收成季
走进同福村勤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青翠欲滴的菜苗随处可见,连片种植的芥蓝已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刚播种下去的芹菜从土里冒出两片小叶;另一边的田里,3个工人正在土地平整,准备种下当季蔬菜。
新铺镇同福村有效盘活村内闲置低效用地,通过引进勤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打造蔬菜示范基地。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在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缓过气来了。”勤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晓旋直呼,在6月的那场特大暴雨中,他们的蔬菜基地被毁于一旦,看着汪洋一般的田,他们陷入了绝望。
就在企业陷入绝境之时,6月20日,镇村干部带着机械和人力来了!“我们首先清理圳道的淤泥,排水系统要畅通,然后用抽水机抽出田里的水。随后进行淤泥和垃圾的清理,同时保护好喷淋系统,看到坏的帮忙更换。最后根据时节帮忙播种。我们每日投入20个劳动力,10多台机械。”同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艳忠说,该企业是村里花大力气引进来的,必须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复产。
据悉,同福村聚焦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模式,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叠加优势,积极探索“红色引擎”新路子,充分发挥“产业村长”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村内闲置低效用地,通过引进勤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发展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打造蔬菜示范基地等,实现“小田”变“大田”、集体有收益、村民能增收。
“我在这里上班每天200元,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收入稳定有保障,我很满足!”今年59岁的曾伟清开着三轮车在村道路过,看到曾艳忠停下来热情地打了个招呼,他在蔬菜基地负责运输、管理工作。
而在该镇的另一个村尖坑村,种粮大户谢志良也骑着摩托车在村道上飞驰,他想去看看自家的丝苗米收割情况,“我种了50亩,被洪水淹掉了。7月,在村里的帮助下重新种了,11月1日开始收割”。
尖坑村连片的农田稻浪翻滚,稻穗颗粒饱满。尖坑村连片的农田稻浪翻滚,稻穗颗粒饱满。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今年特大洪水给村里带来了严重内涝,1796亩耕地遭受水灾,损毁沟渠3974米,淤堵沟渠5257米,损毁机耕路1700米,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尖坑村党委副书记曾德均说,眼看秧苗即将成形,结果全军覆没。这给种植户和农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但尖坑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对稻田进行清淤,7月开始复耕复种,投入一批农机帮助农户平整农田,并免费分发谷种、帮助播种等。目前,尖坑村复耕面积1796亩,复耕率100%;复种面积1296亩,种植水稻和玉米,复种率87%。
蕉岭县把灾后农业复产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灾情、不同需求,分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一对一”制定恢复生产方案,帮助农民解决困难问题,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以丰补歉、以秋补夏,全力推进复耕复种,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群众住得好
双管齐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位于蕉城镇的“广州小镇”建设现场,轰鸣声不断,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挖掘机挥舞着长臂正将大树放到路边的花池里。在楼内,工人有的给地板贴瓷砖,有的在梯子上安装电线,还有的在给墙面抹灰,每个人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
在“广州小镇”建设现场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挖掘机挥舞着长臂正将大树放到路边的花池里。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从未做过工期如此紧张的项目。因为是民生工程,大家都希望可以按时、高质量交付。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配合下每个环节都衔接得比较顺畅。我们每天盯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相信很快就可以交付。”来自珠江监理的喻念说。
6·16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广州市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立足广州所能、蕉岭所需,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城镇化、农文旅融合,在蕉城镇和广福镇援建两个“广州小镇”,依托周边产业园区提供就业支撑,打造推动“百千万工程”、广梅协作示范工程,确保2025年春节前拎包入住,让群众搬得进、住得好、留得下。
在“广州小镇”建设现场楼内,每个人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蕉岭正全力抓好“广州小镇”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建设”思路和“一小镇一专班”配置,加快推进安居1714户、总建筑面积约36.6万平方米的“广州小镇”建设,打造区域帮扶合作新样板,目前蕉岭广福“广州小镇”和蕉岭“广州小镇”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全部封顶,进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阶段。
一边“广州小镇”建设紧锣密鼓,另一边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也进入收尾阶段。
蕉岭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走进百佳苑小区,铺设沥青道路规划停车位、改建小花园增设休闲娱乐室、整治改造雨污管道及强弱电管道和线路、外立面重新设计与粉刷……正以全新姿态完美融合于整个城区。
正在连廊里坐着聊天的住户廖添昌,看着眼前的环境竖起了大拇指:“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以前邻居之间因为停车的问题有不少矛盾,现在都没有了,我们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坐着消磨时光。”
院老、房老、设施老,是生活在老旧小区居民共同的烦心事,也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近年来,蕉岭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以实际行动让居民从“住有所居”变“住有宜居”。
蕉城镇桂岭花园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通讯员 丘林强 供图
而在桂岭花园小区,住户赖彩琴对小区的改造深有感触:“以前我们小区环境不太好,车辆在小区里来来往往也不安全,改造后环境变好了,路灯、监控都齐全了,小孩每天放学后在小区玩耍我也比较放心。”
“大概有22个小区项目,自2023年6月开始施工到今年10月,22个小区大概完成了20个,达到进度的90%左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陈冲说。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持续工程,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自去年开始,蕉岭县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蕉城镇老旧小区进行摸底,充分吸收居民意见和诉求,根据实际情况对蕉城镇百佳新苑、百佳苑、桂苑等22个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房屋公共区域、配套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惠及119栋楼1842户住户。
相关
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发布
广东唯一!蕉岭县新铺镇入选
9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蕉岭县新铺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入选该批次典型案例,是广东省唯一入选试点。
近年来,新铺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四田+四地+四治”集成式整治模式,一体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产业导入、城乡风貌提升、生态修复等工作,有力解决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散乱低效、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实现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
一是以“四田”推动农用地提质增效。结合“田长制”省级先行县建设工作,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推动垦造水田、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调优农田,优先将滨水连片的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并逐步将其建成高标准农田,有效稳定永久基本农田规模布局,连片集约流转耕地731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亩;沿河汇田,围绕石窟河、石扇河等两岸沿河地区,实施补充耕地、垦造水田等项目,进一步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盘活增田,结合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有效增加耕地的耕作面积;流转聚田,改变小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小田并大田,化零为整,推动1400多块碎片土地整合成8块连片良田,聚集2000多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引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及市县企业8家,打造千亩高品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增加土地收益和带动群众就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500多万元。
二是以“四地”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结合“空心村”土地流转、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搬迁,通过村庄改造、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腾挪、拆旧复垦、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探索建立腾挪存量地、盘活闲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四地”模式,合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成功打造具有客家独特风格的村庄集聚宅改示范点“象岭新村”,规划建设5.37万平方米的“同福产业社区”;通过建设用地规模腾挪等方式预计增加集体建设用地2503亩,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推动全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功交易,为推动农村“三块地”入市提供经验参考。
三是以“四治”推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融合。开展以石窟河、石扇河流域为主线的水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森林公园建设、耕地安全利用与土壤污染修复等林、田自然资源要素的系统治理,探索建立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山水生态修复“四治”模式,综合性地解决整治区域内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强对整治区域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实现石窟河断面年均值水质达到Ⅱ类,完成河渠水道生态修复长度5.74千米,岸线植被修复394.4亩,洲岛生态修复54亩,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清除69.9亩。同步推进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建设,完成圩镇1.2公里滨水廊道建设、新建镇区生活污水管网3.5公里、整治圩镇“三线”2.1公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打造69家“美丽庭院”,新铺镇成功入选2024年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廖静宜 丘林强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