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26日傍晚,故都北京刚下了一场透雨,初夏清风吹拂。入夜,临近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依旧音乐袅绕,一群来华的洋人在饭店顶楼登高乘凉,他们一边远望紫禁城夜景,一边享受着难得的东方异国情调。临近午夜时分,当大多数居民都已沉沉睡去,一束火光突然从紫禁城西北角冲天而起,并很快形成一片火场……
面对大火,束手无策的溥仪
事后调查,最初起火的是神武门内建福宫花园的德日新斋,随后迅速蔓延至花园内的其他建筑。据目击者、英国人艾琳芙回忆,大火燃起之后,他们“包了一辆人力车,出发去现场看个究竟。街头挤得水泄不通,人力车、汽车、人潮似乎都冲着同一目的,赶往紫禁城的北门。到了神武门,大家突然停了下来”。
除最早发现火灾的洋人外,北京内城消防队、紫禁城禁卫军、北京市警察、意大利使馆消防队及邻近民众也都蜂拥而至,警察总署薛之衍、卫戍司令王怀庆、步兵统领聂宪藩等人也已赶到现场。人声嘈杂中,神武门守卫却不敢擅自打开城门,原因是“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
1912年清帝退位后,溥仪关起门来做“皇帝”,紫禁城仍是“小朝廷”的天下。当内务府大臣绍英最终在紫禁城西边的一座宫殿里找到溥仪时,大火已延烧近一个小时。此时的溥仪,脑子里还装着“没有皇帝恩诏,外人一律不得进宫”的观念,一番犹豫后才颁发“谕旨”,特许各路人马从东墙的一个侧门入宫救火。
火灾在西边,入口在东墙,这里距建福宫花园有三里路之远,这条路线也是紫禁城的四个入口中最迂回的。等到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早已错过了救火的最佳时间,这时的建福宫花园俨然成为火的海洋,参天的松柏成了一棵棵火树,静怡轩、慧耀楼、吉云楼等建筑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逐渐坍塌、消失。
更糟糕的是,宫内没有自来水,而水井早已干枯多年,消防人员根本找不到水源。情急之中,有人建议把水管接起来,汲取神武门外筒子河的水,但那里距离火灾现场足足有四百米的距离。等筒子河的水沿着软管慢慢流到建福宫时,这点水对救火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无奈之下,意大利使馆消防队建议拆除火场临近房屋,以隔断火道,避免更大的损失。事已至此,溥仪只能同意。直到次日七时,火灾才被最终扑灭,但此时的建福宫花园早已成了一片颓垣败瓦,除石地台和石地基外,大火吞没了所有东西,包括柱子、墙壁、椽子、横梁,还有里面的一切物品,就连临近的中正殿,也在当晚一同化为灰烬。
黎明前,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赶到了现场,他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说:“我看见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视眼前的景象。几位亲王也抵达了现场。内务府的官员对灭火之事一窍不通,却煞有介事地对着秩序井然的消防员吆五喝六。”
庄士敦说的内务府官员应为绍英,他是当晚指挥救火行动的主要官员。但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救火行动基本以失败告终,受到惊吓的宫内太监更是毫无章法地来回奔跑,间或从阁楼中胡乱取出一些家具或装饰物了事。
建福宫究竟有多少珍宝
建福宫花园建于乾隆五年(1740 年)。建福宫有一个功能,即储宝之用。乾隆在世时收藏的古玩珍宝都放在建福宫里,以备不时把玩。宫里还供奉有不少金质法器、藏文经版、瓷器彝器等,称之为皇宫宝库,实属名副其实。乾隆驾崩后,其子嘉庆皇帝命令将建福宫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原样加锁封存,一直到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数朝,建福宫宝库都不曾启封,也未经查验。由此,这座宝库究竟有多少珍宝,谁也说不清。
直到1922年,逊帝溥仪打开了其中的一座库房,这些珍宝才重现天日。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回忆:“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我叫太监打开了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有的库尽是彝器,有的库尽是瓷器,有的库尽是名画……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的玩物……一个百宝匣中,举凡字画、金石、玉器、铜器、瓷器、牙雕等,无一不备,名为百宝,实则一个小型的匣子即有几百种,大型的更不止千种。”
大火过后,溥仪脑中也是一片混沌:“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内务府后来发来的一份糊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这是根据什么账写的,只有天晓得。”
由于所储珍宝不曾清点,火灾损失一时难以查明。目前可知的是,大火共烧毁建福宫及周边房屋三四百间,延寿阁、广生楼、吉云楼、凝辉楼、敬慎斋等所储藏的古物、大藏经、数千件大小金佛与金质法器等,包括中正殿雍正时制作的大金塔一座、全藏真经一部和历代名人书画,均毁于一旦。此外,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还有溥仪结婚时所收的全部礼品,也都在大火中化为乌有。
一个多月后,内务府派人清理火场,由于金佛、金塔烧熔后渗入地块,京中某金店通过关系以50万银元买下了灰烬处理权,据说后来从中炼出金子17000多两,大发了一笔横财。之后,内务府又将金店捡完的灰烬用麻袋装好分发给内部官员。后来施舍给雍和宫、柏林寺的两座“黄金坛城”,据说就是从这些灰烬中提炼得来。烧剩的尚有如此之巨,当时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火灾起因:宫内太监监守自盗?
建福宫大火的起因一向众说纷纭,但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是雷电引起的火灾,因为当天正好下了一场雨,不过火灾发生时并未发生雷雨天气,因而此说大体可以排除。第二种说法是油灯失火,当时紫禁城内虽已采用电灯照明,不过由于安装成本等因素,仍有很多房间与院落使用油灯,油灯使用不慎,引发火灾是常有之事。第三种也是事后官方公布的说法,即电线失火。
最后一种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即宫内太监监守自盗,为掩盖偷窃行为而故意纵火,这也是溥仪一直坚持的观点。溥仪曾在回忆录中说,自从打开建福宫宝库以后,他便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而在这时,洋帝师庄士敦告诉溥仪,他所居住的地安门街上有许多家古玩铺,铺子老板不是太监就是内务府官员,里面卖的大都是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听到这个消息后,溥仪心里极为不爽。民国以后,逊清皇室经济上每况愈下,入不敷出,而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紫禁城内同样人心惶惶,加上溥仪并非管理能手,因而宫内太监偷盗成风,这些人经常把一些小物件如玉器、铜器、书画等藏在衣服里,拿到离故宫最近的古玩市场后门桥去卖,以防发生变故的话自己有个安身之所。
后来,宫里的偷盗行为愈发猖狂,据溥仪所说,“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干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火灾发生前,溥仪曾命人将建福宫的清朝历代皇帝画像和行乐图依次取出拍照,但有几次太监竟支支吾吾,不能取来;而在此之前,溥仪命拿某件宝物来欣赏,太监们也是一脸心虚,溥仪越发怀疑太监们有偷盗行为。
在庄士敦和身边亲信的怂恿下,溥仪决定彻底清点建福宫珍宝,以杜绝后患。但令溥仪等人意想不到的是,清点工作刚刚开始,6月26日晚即突发大火,不管是清点过的还是未清点的,所有珍宝一概烧光。对此,溥仪曾不无愤怒地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
火灾发生后,北京报刊曾做如此报道:“星期日紫禁城某些建筑失火,现在已开始点查详列清单。据说幼帝已下令详细清查被焚去两座宫库珍宝的数目……前几年一个同样性质的例子,北海公园的万佛楼,因为常被太监等人盗窃宝物,为了消灭证据,突然失火焚毁。现在万佛楼已变成一片瓦砾的空院子,就在九龙壁之北的那一个地方。”文史专家朱契也在《明清宫苑建置沿革考》中说,“起火原因,人言言殊,当以点查内宫古物,宫监惧罪纵火一说,较为可信。”
由于事发突然,大火原因和所受损失目前已无法查明,不过这次的火灾引发了另一场大事件,那就是溥仪驱逐太监出宫。离大火仅20天(7月16日),溥仪突然下令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除三位太妃、溥仪、淑妃等所在的5个宫各留下20名以供驱使外,其他太监全部立即出宫。这次举动,引发了紫禁城的一场大地震并让整个舆论界为之轰动。(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同舟共进》 作者|金满楼)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