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顾雨婷 共享联盟·嘉善西塘 陶丽美 张子超 县委报道组 陈浩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若说中国文化个中代表,汉服独占一席。唐代大儒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曾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文化,早已超越美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形式文化的范畴,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与姿态。
11月1日至3日,第十二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如约而至,为期三天两夜近三十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着全球“同袍”汇聚千年古镇西塘。穿汉服、看文化、话友谊,梦回千年间,锦绣汉服与千年古镇双向奔赴,再度唱响善韵传承的佳话。
弹指间,西塘汉服文化周已迈入第十二个年头。古镇不断探索和丰富形式,让传统节日“嗨”起来、“潮”起来、“活”起来,打造和巩固西塘汉服IP品牌。步入下一个十年,紧紧牵手汉服的千年古镇风华依旧。
被称为“汉服之都”的西塘,何以当之无愧?她又该如何引领风骚,向世界展现华夏服饰之美?
有梦
“第一次穿汉服是什么时候?”
来自俄罗斯的视频博主德米日首次穿汉服,是在四年前。彼时,他刚获得“诗画浙江”友好使者的称号,他穿上中国的传统服饰,与三十多名外国友人一起,向世界介绍中国。他们的足迹遍布浙江,也来到了西塘。这也是他第一次领略到江南古镇的魅力。
2013年,德米日来到同济大学读硕士,2015年开始在上海东华大学读博士。虽然来自冰雪国度,在“魔都”求学,但他却被西塘的景色深深震撼了。“存在了千年的古镇,如今依然有人在此居住!”德米日惊叹于古镇的生命力,也记住了西塘的宣传语,“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缘分,由此结下。今年西塘汉服文化周期间,德米日受邀成为汉服推荐官,作为西塘的汉服形象大使与一众粉丝见面,分享自己与西塘、与汉服的故事。台上,身着唐代汉服的德米日再次被汉服的精美和讲究吸引,他坦言:“虽说是分享,但对我来说,更像一次体验学习的机会。”
深入了解汉服后,德米日才感受到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那么多的朝代,孕育出了不同形制的汉服,每一种都千变万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美。” 在德米日看来,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绝佳媒介。而西塘汉服文化周的举办,就仿若打开了一扇窗,让每一个向往汉服,向往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梦中的心之所向。
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做连接中国与俄罗斯的桥梁,这是德米日的梦想。西塘,也有自己的梦想。这场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奔赴,一走就是十二年。
打造“汉服之都”,非朝夕之功。从第一届不足万人参与的十多项活动,发展到近几届的三四十项活动,每一年的汉服文化周活动,吸引力与关注度逐年高涨。据不完全统计,西塘汉服文化周已累计吸引上百万汉服同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3亿元。
汉服抽象的美,也有了更多具象的表达。在第八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上,组委会首次向社会推出了汉服的标准化体系——《汉服分类》与《汉服》两大团体标准,2022年又推出《汉服穿戴指南》。三大标准在规范汉服服饰的同时,也为大众认识汉服、了解汉服、体验汉服提供了正确规范的文化内容。如今,穿汉服不仅成了年轻人的爱好,也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汉服的美,就得穿出来!”这是众多汉服爱好的这心声。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去年,在第十一届汉服文化周上,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汉服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揭牌成立。首次来西塘参加活动的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雪扬,不禁感慨,十多年前,她曾带一支服饰展演团队出国交流,但那时获得的关注很少。可眼见西塘汉服盛会的风采与人气,她不禁心中鼓舞:“这番景象,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未来我们希望汉服文化扬帆出海,传播至整个世界。”
有业
在西塘,旅游是一项富民产业。
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周,不仅是一场盛会,更带活了古镇的旅游业态。
从检票口的大门进入景区,步行一百多米,就有古色古香沿街店铺林立,粗略看去,十有八九都是经营汉服妆造旅拍的。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部长许军告诉记者,目前古镇里1300多个商家,有700多个沿街店铺,其中有110个经营着汉服摄影旅拍。
“2021年时,旅拍店的数量不超过十家。” 许军坦言,这两三年间,旅拍市场在西塘蓬勃发展,店铺逐渐遍地开花,如今,汉服摄影已成为景区里的新业态。
今年初,来自重庆的摄影师易勇,就在古镇的松亭街上,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汉服摄影旅拍店。今年9月,又开了第二家。两家店加起来,投入了60多万元。
之所以投入大手笔,是因为易勇看到了商机。早在2006年,易勇就来西塘开过店,当时,国内各大景区兴起了旅游手办,他就在景区帮游客拍风景人物特写,再印到马克杯上,让游客带回家。但市场瞬息万变,这种赚快钱的模式,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他也离开了西塘。
直到去年,易勇作为游客参加了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被现场超高的人气和丰富的活动震撼了。“感觉我又重新认识了一次西塘。”易勇说,再访西塘,古镇的景色未变,古镇元素却更多样了。看到如雨后春笋成长的汉服摄影店,他立刻便筹备起了开店事宜。“这次留下,不走了。”易勇说,他组建起妆造和摄影师团队,推出多种摄影体验套餐,打通了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如今他80%的订单都来自线上预约,生意红红火火。
景区里,年轻的店铺憧憬着、生长着,一些经久不衰的老店,则正进军高端赛道。距离今年汉服文化周开办的前两周,“芥末的店”摄影工作室就停止接单了。“活动这几天的预约,早排满了。”店家小夏笑着说,她家的店于2014年开张,是西塘成立最早的摄影工作室之一。小夏也见证了历年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变迁。
能提供汉服摄影的商家这么多,怎么做出特色,拍出精品?小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坦言,如今的汉服摄影早已不同于初期,随着游客对汉服知识的深入了解,来拍照的客人早已不爱“影楼风”的古早款古装,反而更钟爱从古籍古画中走出来的“复原款”。注重细节、还原历史的精致妆造,有设计感的动作和与之搭配的实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复刻。
严肃严谨的还原,让摄影也多了一丝“学术风”。小夏的店里,摆满了各类专业图书,讲的都是唐宋中国装束、中国纹样等等。诃子裙到底属不属于汉服?明制有云肩吗?珍珠妆到底该怎么画?……这样的讨论时常在店里响起。如今小夏店里的客人,70%以上都是回头客,店铺订单年销售额突破20多万元。
同时,为规范市场发展,西塘也已率先谋划,通过嘉善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配合制定主题服装摄影服务规范,预计将于明年初由市场监管部门发布。
汉服文化圈,下一个流行会是什么?市场自会说话。眼下,西塘正推进汉服文化向汉服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了汉服发展规划,开启汉服体验3.0版本建设,以汉服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旅游服务,围绕西塘汉服文化的“品牌化、常态化、产业化、国际化”,全力建设汉服全产业生态圈。
有戏
穿着汉服逛古镇,才能真正理解西塘的包容和多元。
叩开柴扉向世界。汉文化、水文化、船文化、桥文化、酒文化、根雕文化、瓦当文化、名人文化等不同文化元素在此汇聚融合,如今,西塘不仅又多了一个汉服文化,还有戏剧文化。
法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一曲江南到西塘”2024中国西塘古镇旅游(法国)推介会亮相巴黎,一个水乡小镇携手浙江越剧的金名片小百花,联袂推荐浙江气韵和人文之美。推介会上,汉服展示落落大方,彰显极致的东方神韵;越剧史诗低吟浅唱,弦歌绕梁余味悠长。春日的淡雅、夏日的生机、秋日的浪漫和冬日的静谧交替变换,借着推介会的窗口向海外观众展示了“醉美”古镇水乡西塘的四季风华。
这源自两者戏剧的缘分。西塘古镇一隅,一处安静的江南园林院落里,戏剧泰斗顾锡东的雕像静静坐落,他眼神坚定,面带微笑,仰望星空,正还原了老先生生前习惯性的姿势。从故乡西塘走出的顾锡东,带领一代代戏剧人,将越剧、绍剧等浙江传统戏剧项目从“街头”搬上“舞台”,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戏剧转型。
如今,传承的故事在古镇续写。
“亲爱的顾爷爷,你好吗?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听了您的故事,看了您的戏,我们爱上了越剧!”今年,第28届“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终审结果出炉。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参演的越剧《致敬》荣获“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致敬》正是学校为纪念顾锡东所创编的,节目自2023年上半年就开始筹备创作,从内容创意、写词、编曲,到舞台设计、舞美道具等都进行了反复打磨研究推敲,最终由14名学校社团学员演绎,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才11岁。
今年五一假期,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省文联联合主办的顾锡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嘉善西塘古镇景区举行。作为浙江剧作界的领军人物,顾锡东创作的《五女拜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精彩上演,让游客们大饱耳福。漫步西塘古镇,水上舞台好戏连台,游客既能欣赏到戏剧新唱、戏剧变脸等创新节目,还能在街头巷尾找到摄影店,画上戏剧妆,穿上戏服,沉浸式体验一把“戏剧人生”。
汉服与戏剧携手,景区旅游正火热。今年汉服文化周期间,西塘还陆续开办旅游产品焕新发布会、汉服新品发布会等文旅交流活动。同时,西塘也与著名作家“南派三叔”、千万粉丝级网红达人“小黑诸鸣”以及“小百花越剧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有梦,有业,有戏,多彩的西塘,正在多元碰撞中走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