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邮轮市场全面复苏)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今年以来,邮轮市场全面复苏。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首航,MSC地中海“荣耀”号、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陆续开启上海吴淞口母港运营……数据显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迎来了200多个母港航次,从吴淞口登上国际邮轮的游客占全国的70%。

“2024年,上海邮轮母港的运力已基本恢复2019年同期水平。但总体来看,市场并未出现强劲反弹。”皇家加勒比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洲区主席刘淄楠判断。

在此背景下,上海乃至中国应如何寻求突破,重构邮轮产业生态?

一直以来,北美、欧洲、亚洲三个区域性邮轮市场发展最为迅速,其中,亚洲市场的发动机在中国,中国的发动机则在上海。早在2018年,中国就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国市场。上海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全国沿海邮轮旅客量的60%左右,旅客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

今年1-9月,上海港接待国际邮轮靠泊175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04.65万人次。

刘淄楠表示,虽然上海邮轮母港的运力在加速恢复,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邮轮市场占比略有收缩。中资邮轮的兴起、国际邮轮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未完全恢复,这些因素使得中国邮轮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特别提醒,对于中资、国际邮轮公司来说,目前合作仍大于竞争,因为亚太邮轮市场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

刘淄楠认为,邮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购率不高,主要在于目的地吸引力不够,签证、通关等便利化措施亟待完善,岸上游交通运输便捷度也有待提升。

界面新闻了解到,今年5月从上海出发前往日本冲绳的邮轮游中,脱团率达70%。不少年轻游客拒绝了免费的“购物游”,选择更费力费钱的自由行。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与旅游系教授孙晓东也表示,发展邮轮旅游必须厘清我国岸上产品开发面临的多重问题,例如邮轮目的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实际行动;境邮轮航线不足,岸上资源开发缺乏动机;现有自由行缺乏指导,岸上旅游服务标准缺失;精品邮轮岸上观光线路缺失等。

在刘淄楠看来,对上海乃至中国来说,培育邮轮市场至关重要,这需要邮轮企业、旅行社、地接社、政府部门一起努力,从目的地和消费体验两方面着手改进。

例如,邮轮企业要定制研发更多有吸引力、购买力的偏小型岸上游,以促进客群的重复参与。岸上交通运输也要更灵活,摒弃以往以纯大巴为主的团体游,引入小巴等更加灵活的配套。

上海出台的《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 2025年)》提出,上海将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实现邮轮旅游与城市旅游、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同时增加高品质邮轮产品供给。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霍福鹏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鼓励企业创新和丰富邮轮旅游产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航线开发、旅游服务中,增强对全球旅客吸引力。围绕银发经济等特色消费市场,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提供更精准更便利的旅游服务。

事实上,今年以来,亚洲最大邮轮母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所在的宝山区,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建设运营,变邮轮“流量”为消费“增量”。

今年“十一”假期,上海首座邮轮主题滨水文旅综合体“上海·海上世界”正式投运,商区营业至夜间十点,引入了包括Bistro Okla、小黑泥、多栖博物等多家首店,开业首日即吸引近十万客流。

在上岸游方面,宝山区挖掘海派文化主题内涵、引入度假区主题IP形象,塑造多样文旅网红节点。在滨江沿线增设温柔石堤、胡塘日出、沧浪塔影等滨江“新十景”,打造出上海最美滨江长江岸线、国际滨江新名片。

界面新闻了解到,已举办三届的“吴淞口论坛”将于11月7日-9日再度回归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届时,全球头部邮轮公司高管、国际邮轮协会专家、亚太区港口代表等业内人士,将共同探讨邮轮港口与口岸服务能级、邮轮设计建造全产业链等热点话题。

以集聚邮轮入境消费市场主体、打造邮轮入境消费场景、创新邮轮入境消费模式,以及优化邮轮入境消费市场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打造中国邮轮入境消费第一站”也将在论坛上重磅启动。

“市场信心恢复需要时间,但周期性的复苏是必然的。”刘淄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