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历史上有没有“本意是坏的,却被执行好了”的案例?
回答:有!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郑国渠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历经十年完工。
郑国渠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关中的地理面貌,将盐碱地变为肥美良田,而且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这一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郑国渠的建设其实是一个阴谋的产物!
战国末期秦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
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实力,采取了“疲秦之计”,派遣郑国前往秦国,建议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是为了发展秦国农业,实际上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延缓秦国的东进步伐。
秦国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任命他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秦王大怒,
但郑国说服秦王,认为渠成对秦国也有利,最终秦王继续重用郑国,完成了这一工程。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四万余顷(约110万亩)。
它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地形特点,将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形成了一个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郑国渠的建成,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面积,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力,为秦国的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地区成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最终统一了六国。
它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而且对后世的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如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都是对郑国渠的继承和发展。
郑国渠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它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迹,可以说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郑国渠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智慧与策略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应用的生动案例。
2016年11月,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