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水自西向东奔腾不息,见证了广州“千年商都”辉煌的对外贸易史。如果说广交会所在的东部是海珠现代化发展的缩影,展现时代活力;海珠西部,则为历史传承与工业升级改造的要地,散发着经典魅力。
太古仓被认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近代工业遗产游径重点推荐的经典打卡点。从区域规划来看,太古仓被纳入广州珠江后航道城市设计、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等版图中,未来可期。
正在开发建设的太古仓复建区城市更新项目,依托太古仓码头旧址,对文物遗产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延伸,致力打造为集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商圈体验地于一体的海珠西商圈新地标,将为珠江后航道工业升级改造、珠江沿岸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
太古仓夜景
经久不衰的港口文化,通达世界“三脉”相承
太古仓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始建于1904年,并成为中国最早、同时期最大的现代化仓储设施,1953年收归国有并由广州港集团运营。随着时代发展,曾经生产繁忙、吞吐量惊人的太古仓码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业态。
太古仓
唯一不变的是海珠自古延续下来的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商贸基因,它澎湃着名城广州的千年脉动,贯通祖国“南大门”城脉、文脉和商脉的根与魂。
从自宋代以来就是重要通商口岸的黄埔古港,到承载广州大半部工业历史、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的工业大道,再到如今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广交会,足以证明海珠对外商贸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如今,海珠全力提升商贸业发展能级,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格局,通过依托广交会积极打造内外联动的对外贸易平台,打造广州塔——琶洲世界级地标商圈,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等,不断为区域商贸发展开拓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文物“蝶变”现代文化空间
广州港集团在保留码头区完整性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运营的方式盘活工业资源特性,其中沿江7座英式建筑仓库、保税仓和办公楼先行开发建设,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维修改造,太古仓已变身成为城市商业新地标,并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创新,为文物保护修缮和产业升级改造树立了典范。
太古仓复建区旧厂地块更新改造项目(太古仓壹号)俯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在此集合登船珠江巡游,向世界展示生机勃勃的中国魅力,擦亮太古仓集文化创意、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州“城市会客厅”品牌。
在海珠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的背景下,太古仓积极引入春风十里等“首店”项目,不断吸引着年轻流量,历经十多年依然人气不减。同时,不断丰富业态,从太古仓电影库、国际葡萄采购中心到音乐餐吧,再到增加游船“水上茶居”新型餐饮业态、引入脱口秀等,太古仓通过打造多元化夜间文化消费产品,不断创造消费热点,成为广州夜间经济一张闪亮的名片。
日前,太古仓又有新动作,积极投身低空经济“新蓝海”,尝试利用无人机配送水产生鲜,入选海珠露台联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点亮”夜间经济作出新贡献。
与太古仓一街之隔的,有始建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遗珠”大阪仓,曾作为旧时日本洋行的仓库,是广州唯一的古典日式城堡建筑,目前已被改造成为集创意办公、艺术展示、文化交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创业产业园。在“修旧如旧”、保留海珠历史文化印记的思路指导下,海珠不断探索文物、工业文化保护利用和活化传承新路径。
大阪仓旧址
加强规划引领,助力海珠文商旅融合
今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下称“海珠区分局”)编制完成《海珠区江南文商旅融合圈总体规划》,以打造“广州最青春的商圈”为目标,为片区发展提出多条规划设计指引,助力海珠首获“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殊荣。通过科学规划和服务保障,力促太古仓复建区旧厂地块更新改造项目(太古仓壹号)快落地、快建设、见成效,高质量促进海珠文商旅融合发展,升级商圈门户形象,带动海珠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太古仓码头水塔旧址
据悉,海珠区分局主动服务,提前为企业梳理项目报审全流程关键节点,指导企业开展项目建筑景观审查及规划报建工作,进一步压缩项目报审时长。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实施动工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大幅缩短了项目整体建设周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竣工。同时,规划设置了富余车位,将有效缓解周边大型活动或节假日时区域停车难问题,助力补齐旧城区基础设施短板。
目前,海珠区积极培育珠江西夜间经济集聚空间,正以太古仓码头、江南西、十香园等为核心,推动建设海珠滨水新活力文商旅融合示范圈。通过“修旧如旧”模式建设更多“太古仓式”的滨水特色消费区域,推动商圈升级改造,擦亮琶醍、太古仓等文旅品牌,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同时,持续强化文物和工业老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将滨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让新时代的“海上明珠”更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文|记者 李春炜 通讯员 付晓琳 汤晓微图|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