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大沽口之战照片炮台内部惨不忍睹)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避开清军防守严密的正面,选择在北塘登陆。经过新河、塘沽两次战役,英法联军截断了大沽北岸炮台清军的退路。8月21日,英法联军集中力量猛攻石缝炮台(大沽北岸三座炮台中最小的一座),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才将其攻陷。(图为已经失陷的炮台)

清军的炮台的建造依然沿袭古老的方式,在最外边挖一条壕沟,然后设置成阶梯状,再外围插上尖木,而炮台则由夯土铸造而成,呈半圆形。这种方式其实早已落后。这种炮台可以对付小股海盗,但很难抵挡住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从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英法联军是架桥通过壕沟,架梯登上台墙的。

石缝炮台之战十分惨烈,英法联军于清晨5时开始开始炮击,清军进行还击。炮战持续了3个小时,在6时左右,英军炮火击中炮台火药库,引发剧烈爆炸,一时间停止炮击。英法联军以为守军将要投降,可是硝烟散尽后,清军再度开火。又经过几个小时的炮战,炮台的火力遭到明显削弱。(图为炮台内部的惨状)

在完全压制清军炮台后,英法步兵开始进攻。清军将士用抬枪、鸟枪、弓箭,向英法联军还击,虽然武器落后,但依然让英法联军付出重大伤亡。当英法联军攻入炮台内部后,清军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近午时分,石缝炮台才彻底落入敌手。

石缝炮台是当时大沽口各炮台中力量最弱的一个,却成为整个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坚持最久、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负责守卫石缝炮台的守将,此人名叫乐善,是蒙古族人,官拜直隶提督。在这场战斗中,他抱着“炮台存,乐善生;炮台亡,乐善死”的决心,指挥官兵展开血战,最后壮烈殉国。

石缝炮台失守后,英法联军开始猛攻大沽北岸主炮台(即中炮台和前炮台)。石缝炮台的3门火炮也被联军利用起来,用来攻击清军。与此同时,法国步兵开始进攻,然而他们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下午2时,大沽北岸主炮台失。据英军司令格兰特说:“炮台工事面海的一边非常强大,靠陆地的一边却非常薄弱。”(英军攻陷炮台,将米字旗插在炮台上)

北岸炮台失守后,清军主将僧格林沁明白,再打下去,必然失败。虽然南岸炮台比北岸强大,但英法联军吸取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教训,没有从正面攻击,而是选择柔软的背后下手。清军炮台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都是,面海的一面强大,靠着陆地的一面薄弱。当天下午6时左右,僧格林其率领大沽南岸守军撤退。(从图中可以看到清军在两岸的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