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乒主帅蔡振华
乒乓球团体比赛的排兵布阵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在实力对等、甚至是逊色于对手的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布置往往能对比赛的胜负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近日,笔者在撰文回顾1993年世乒赛男团决赛的文章后,有许多球迷对当时主教练蔡振华的安排表示质疑——当时中国队出人意料地以特殊打法(削球手)的王浩担当第一主力,结果这位前辈连输瑞典的卡尔松、瓦尔德内尔,一人丢了2分,成为了输球的最大罪臣。
那么,为什么事后很多人都认为蔡振华的排阵并没有错呢?
其实深入分析的话,我们不但能理解蔡振华当年的用心良苦,而且还能对团体赛的战术布置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同时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做借鉴(比如对付发展迅速的日本队),这些即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93年领奖台上的蔡振华等人,面色凝重
一、实力对比1993年,第四十二届世乒赛在瑞典哥德堡拉开帷幕。当时的中国乒乓球男队正处于最低谷时期,上届团体比赛甚至连铜牌都没获得、仅拿到第7的名次,所以这届比赛的目标是保二争一,至少能先进决赛,最好能拼下当时世界最强的瑞典队夺冠。
不过就实力对比而言,国乒当时的确是处于下风的——当是时也,瑞典男队的一号单打是史上首位大满贯得主瓦尔德内尔,二号则是世乒赛、世界杯的单打冠军佩尔森,这两人足以战胜国乒的任何一位核心主力,尤其老瓦大家都是默认能拿我们2分的运动员,实力非常强。
瑞典那边唯有第三号人物卡尔松实力逊色一些,所以他也成为了影响两队排兵布阵的关键。
瑞典主力对国乒主力的优势
反观国乒这边,93年时男队派出的选手有马文革、王涛、王浩、张雷、刘国梁,其中张雷的实力一般,刘国梁当时才17岁,所以他俩没太多展现的机会,如果打瑞典队的话,担子自然会压到马文革、王涛、王浩三人身上。
经过一番厮杀后,国乒终于再次站到了决赛的战场上,而他们的对手也不出意外是瑞典人。鉴于两队都清楚对手的底细,所以大家都明白决赛是哪些人上场(马文革、王涛、王浩VS老瓦、佩尔森、卡尔松),只是不知道出场的顺序而已。
那么两队会有怎样的安排呢?
大满贯瓦尔德内尔
二、瑞典队两种方案的取舍从主力选手的实力对比情况看,93年男团决赛国乒的赢面比较小、但不是没有,最理想的结果是3-2险胜,所以必须精打细算才能惊险拿下胜利。
在蔡振华等人看来,瑞典那边不管怎么安排,老瓦肯定都是1号、也就是在前4场比赛里面打2场,这个没得跑;而如果对方保守一点安排的话,佩尔森就肯定是2号,即在前2场里上一次、然后收尾的时候打第5场,然后实力最差的卡尔松只安排打第3场比赛。
若对方这么安排,那国乒也肯定会以最稳妥的办法来应对,即马文革、王涛死磕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削球手王浩放第三场去拼卡尔松——瑞典队最擅长打削球的是佩尔森、最不擅长的是卡尔松,所以这次排兵布阵的核心就是要避免让王浩与佩尔森碰头、而让他去抓卡尔松,做好准备输老瓦2分(至于为什么的话,请看下面的表格)。
当年国乒很难在大赛中战胜老瓦
但是,瑞典队确实也可能存在一个非常凶险的布阵可能,那就是:将卡尔松与佩尔森调换位置,力图在前4场就解决战斗,然后决胜局就不管了!
有没有看懂?这个安排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让老瓦力争拿2分,然后佩尔森在第3场抓住王浩、稳得1分,这样的话卡尔松的第1场输了也无所谓、第5场则压根就不用打,3-1直接分出胜负,不出现决胜盘定胜负的可能。
乍一看,这个安排似乎不如之前“保守方案”合理,但结合对手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
2次单打世界冠军佩尔森
1991年千叶世乒赛,瑞典乒乓球男队达到最巅峰,一口气豪夺男单、男双、男团3项冠军,而当时单打夺冠的佩尔森又在世界杯摘得金牌,身为亚军的瓦尔德内尔则在次年奥运会上加冕桂冠,二人成为了站在世界乒坛最巅峰的男人。
不过到1993年的时候,瓦、佩二人的状态都已有所下滑,尤其佩尔森的奥运之旅更是惨败告终,已然走下了神坛,所以让他在团体决赛上打一场可能还行、打两场还是有些让人不放心。
除此之外,卡尔松的水平虽然比瓦、佩差一些,但他在93年的时候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此前没有在团体比赛中与国乒交手过,所以瑞典方面即便做出了他丢2分的准备,但实际上也不是不存在爆冷赢球的可能。
瑞典队的王牌3号卡尔松
当决赛安排出炉的时候,瑞典人果然使用了第二种方案!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妙的一招,而通过他们的选择,我们也能看出乒乓球团体比赛布阵的一些思路:
主攻火力一定要猛,所以除非极其特殊情况,那么一号单打必定让队内实力最强、状态最好的人担当。通过93年世乒赛后来的单打比赛结果看,瓦尔德内尔确实是当时瑞典队内的no.1存在,所以由他担任主攻是不会变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佩尔森上两场单打未必能全拿下的话,不如让他专攻一场、而且力图稳拿王浩,这样效果可能更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虽然卡尔松实力弱,但国乒对他不是很了解,所以让其充当奇兵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甚至可能起到打乱对手安排、破坏对手心理防线的作用,何乐而不为?曾经世界最强的瑞典乒乓球男队
三、蔡振华的应对瑞典人自以为安排得出人意料,殊不知蔡振华这边却早已做好了应对的打算,因为随后大家便看到了国乒的布阵安排:
第1场:王浩VS卡尔松;第2场:马文革VS瓦尔德内尔;第3场:王涛VS佩尔森;第4场:王浩VS瓦尔德内尔;第5场:马文革VS卡尔松。马文革
单从王浩出任1号单打、马文革降为2号、王涛出任3号只打一场比赛来看,这个布阵似乎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参考大家各自碰到的对手看,这确实是一个绝妙的安排!
首先,王浩避开了最难打的佩尔森,抓住了最容易打的卡尔松,应该是稳赢的一场球,这样的话中国队就能获得开门红,取得心理上的优势,必能极大的鼓舞接下来上场的马文革、王涛的士气。
其次,第三场以王涛拼佩尔森、绝对好过用王浩去拼佩尔森,然后国乒用最弱的王浩去碰对方最强的瓦尔德内尔,消耗了对方一次使用王牌的机会。只要前面哪怕能打平,那么最后一场马文革对卡尔松就十有八九能拿下,这样的话中国队就赢了!
王涛
那么假如国乒使用稳妥方案,即王浩换到3号,马文革、王涛都上2场,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
第1场:马文革or王涛VS卡尔松;第2场:王涛or马文革VS瓦尔德内尔;第3场:王浩VS佩尔森;第4场:马文革or王涛VS瓦尔德内尔;第5场:王涛or马文革VS卡尔松。第1场,两个方案都是默认能赢;第2场,两个方案都是默认极有可能输;第3场上王浩大概率输、上王涛五五开有机会赢;第4场还是打老瓦,王浩可能弱势一点,但马文革和王涛也极有可能输;第5场两个方案都是默认能赢。
削球名将王浩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方案在第1、2、5场上没什么区别,差异就在于第3、4场。如果用蔡振华实际排出的方案,则国乒第3场还能五五开、搏一搏;但如果用保守方案的话,国乒就极有可能输——两相比较,孰优孰劣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事后许多人都认为蔡振华的排兵布阵还是没问题的,瑞典人也已经不再是巅峰的状态,如果大家斗智斗勇成功的话还是有机会取胜的。
但谁也没料到的是,国乒第一盘就崩了。
马文革、王涛、王浩
决赛首场,王浩对阵卡尔松。一开始展开似乎还是在朝大家预期的方向发展,没想到王浩竟然在1-0领先、第二局又小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逆转,中国队上来就丢掉了第一分,形势已十分糟糕!
不过第二盘马文革却给中国队带来了意外之喜,虽然之前多次输给瓦尔德内尔、而这次又遭遇了队友爆冷丢分,但他这次很快便进入了状态,连续进攻得手、以2-1拿下了老瓦,成为了那几年唯一在奥运会、世乒赛这样的大赛中打败老瓦的国乒主力。
这也是为什么两年后马文革已经远去欧洲打球、但蔡振华也仍然要将其召唤回国家队的原因,为的就是抓瓦尔德内尔这条大鱼!只可惜后来的故事又有了新的结局,此是后话,本文就不复赘述了。
马文革
然而马文革的胜利并没有让国乒“起死回生”,第三盘王涛发挥不利,被佩尔森拿下。第四盘王浩拼尽了全力想要弥补前面丢分的过错,无奈他与瓦尔德内尔的实力差距确实太大,最终中国队1-3再次丢冠。而马文革则是空砍1分、第5场压根就没上场就结束了全部战斗。
可以说,王浩首场比赛的败北是影响整个战局的关键,的确是极其沉重地打击了国乒的士气,这也使得他背负了不少的骂名。
不过平心而论,当年的中国队的确不如瑞典,所以只能是去拼冠军,输球也不算是什么意外的结果,所以也不能全怪王浩。事实证明,排兵布阵再巧,运动员实力不济的话都是白搭。不信大家看看这几年的国乒,几乎是闭着眼睛排都能夺冠: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战术安排都是浮云。
逐渐崛起的日乒小将
不过随着日本乒乓球队近年来的崛起,中国队纯凭实力碾压对手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变化。尤其女乒方面,日本小将伊藤美诚、早田希娜等人都已具备冲击国乒主力的实力,平野美宇或许还可能回春,更年轻的长崎美柚、木原美悠也可能崛起。
没准在未来的某一天,国乒的主教练也可能会像几十年前的蔡振华一样再次绞尽脑汁来研究团体赛的排兵布阵,所以现在回头重新研究曾经的那些战例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那么大家真的会看到那么一天的到来吗?一切留待时间来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