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美国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德近日获得2024年盖蒂奖。该奖项设立于2013年,表彰在艺术、研究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
在上海,书画鉴定家、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原主任单国霖举办文房楹联书法展“书海赏真”;篆刻家金良良、曹祐福呈现刀下的清新隽雅与恣肆朴茂;在深圳,收藏家张华江、艺术家陈湘波、谢海、刘春潮共同呈现“江波海潮“艺术展;在北京,有纪念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展览“吴大羽的艺术世界”;当代艺术家许江、马路、谭平等的作品亮相“中国表现”展览。
洛杉矶|马克·布拉德福德
获2024年盖蒂奖
马克·布拉德福德
据艺术论坛中文网报道,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盖蒂基金会于11月29日宣布,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为2024年盖蒂奖获得者,他可以指定一间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将获得50万美元的资助。该奖项是盖蒂基金会最负盛名的奖项,原名盖蒂奖章,设立于2013年,表彰在艺术、研究、保护和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每年可授予两到三名获奖者,更名为“盖蒂奖”后每年只授予一人,旨在表彰促进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文化领袖。
保罗·盖蒂信托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瑟琳·弗莱明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我们很高兴盖蒂奖现在不仅表彰个人成就对文化领域的贡献,还将积极支持文化领域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为获奖者提供回报社会的机会。”
马克·布拉德福德,1961年生于洛杉矶,他的作品探索社会和政治结构对边缘化及弱势群体的影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用层层叠叠的纸张创作的巨幅画作,被称为“社会抽象画”。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布拉德福德还与慈善家艾琳·哈里斯·诺顿和社区行动者艾伦·迪卡斯特罗在洛杉矶莱默特公园共同创办了“艺术+实践”基金会。该组织主要关注即将脱离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将艺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举办展览并提供艺术课程。
上海|书画鉴定家、上博书画研究部原主任单国霖
“书海赏真”,单国霖文房楹联书法展在沪举办
单国霖
楹联即是对联,是中国书法里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带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文房楹联不同于殿宇厅堂里悬挂的大对联,它的尺寸小巧,文辞雅致,寄托文人的心境和情怀。
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博书画研究部原主任单国霖先生从上博馆藏楹联中挑出六十件名家楹联,时间跨越清初到清末,在帝王权贵、文人政要、书画名流、金石学者等不同作者中找出不重复的、有代表性人物所书楹联,以此为基础创作出60件文房楹联作品。12月3日起,这批作品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的“书海赏真——单国霖文房楹联书法展”亮相。
书录朱彝尊对联: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
书录黄易对联:竹屋低于艇,梅花瘦似诗。
单国霖,1942年生,浙江萧山人。擅长中国书画理论历史研究。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美术史论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书画研究部主任、上海文史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画史与鉴赏丛稿》《书画史与鉴考》《中国巨匠美术丛书-仇英》《中国巨匠美术丛书-弘仁》,主编有《中国法书全集》《华嵒书画集》《海上名画家精品集》等。发表论文有《明代文人书画交易方式初探》《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情感心路的图像—八大山人与石涛经典绘画导读》《论近代金石派绘画》等。
展出的楹联有的即用原来书体书写,有的是很忠实的摹写,有的是意临,还有的是完全用自己的书法风貌来书写。单先生从一个研究、鉴定古书画的学者及美术史论家的视角书写了这批文房楹联,在作者及内容、书风、章法等方面的选择上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和人文情愫,尤其是以一个鉴赏家的角度对所选每一副楹联的原作都做了学术解读。即在每一副楹联的上联右侧以很精炼的语句作小字跋语。清代书法受碑学、金石学影响,所以这批楹联中有的书法面貌就受到碑学影响,所以在跋语中也都有论述,在书法中都有表现。(文/畹町)
上海|篆刻家金良良、曹祐福
刀下的清新隽雅与恣肆朴茂
金良良(左)曹钓福(右)
12月2日,金良良、曹祐福篆刻艺术联展“暂坐”在上海羽瓦台美术馆开幕。据悉,展览遴选了抱樸斋及藏家收藏的两位篆刻家的120余方印刻,并配合钤印拓款并置展出。
金良良,1982年出生,上海嘉定人,别署良司,斋号守庐。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篆刻本科专业,师从张信教授,篆刻师从陈身道先生。西泠印社社员,海上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曹祐福,1987年出生,河南许昌人,别署曹员外,号多翁,斋号光明室。师从许雄志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河南印社理事。
金良良作品
曹佑福作品
参展的两位篆刻家都来自西泠印社,都是印坛中勇开新境的80后,他们刀法纯熟,眼光独特,有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锐气。其中,金良良擅长鸟虫篆,走的是汉印高古印风,其作品既有汉印的古,又有鸟虫的韵,姿态生动、古意盎然。而曹祐福的篆刻在刀法上兼习了齐白石的猛厉和吴昌硕的浑厚,大刀阔斧而又不失笔意的表达。同时,他又以多年临习钟鼎铭文、秦诏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其个人印风和尊古维新的胆识。
对于两人篆刻作品的评价,策展人袁远说,“良司、祐福兄各居南北,印风迥异,各有所长。良司擅鸟虫篆印,印风奇思古艳,清新隽雅;祐福擅佛造像印,印风恣肆朴茂,率真生动。”袁远希望在观众能暂坐于长凳上,在四时变换,叶枯叶荣之际,感受金石永年的魅力。展览“暂坐”将展至12月20日。(文/陆林汉)
深圳|收藏家张华江、艺术家陈湘波谢海刘春潮
共同呈现“江波海潮“艺术展
“江波海潮——张华江 陈湘波 谢海刘春潮艺术作品展”展览于2023年12月5日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出。该展览缘起于2016年7月,以张华江、陈湘波、谢海、刘春潮四人名字命名,将展出张华江的收藏以及陈湘波、谢海、刘春潮创作的作品共计80余幅。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展标的“江波海潮”与学术无关,因为这场展览演绎的是一位收藏家和三位艺术家的往来,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张华江和与广东有着上下文联系的湖南陈湘波、江苏谢海、云南刘春潮三个人之间意味深长的故事。张华江是一位有文化情怀和史学眼光的收藏家,尽管他玩盆景、收藏书画是工作之外的“余事”,但是,他依旧通过收藏,通过整理,从地域文化的视野,从题材、个案的内容出发,编辑出版了大量的藏品集,完成了学术意义上的梳理和汇总。
谢稚柳 清池结素彩 80cm×39cm 纸本设色 张华江藏
陈湘波在繁忙的美术馆管理工作、美术机构组织、领导、决策之余坚持绘画本业,把有效的时间归纳起来为自己的创作所用,近年来更是以个展的形式频频亮相于国内外重要场所。他的作品南人北相,清新典雅。
陈湘波 徐引塘间步 42cm×78cm 绢本设色 2012年
谢海创作涉及传统绘画、现代绘画和抽象水墨研究。他笔下的折枝花卉取法吴昌硕、齐白石,瓶花系列作品写与世无争和充满智慧、诙谐幽默的日常欢喜。
谢海 又见西湖莲花开 69cm×34cm 纸本设色 2023年
同样作为美术馆管理者的刘春潮也是跨界的,他穿行于诗歌和绘画之间,除了诗歌创作,爱画荷花,尤其爱画残荷,且画出摇荡秋波、朦朦胧胧、虚幻飘渺的美。
刘春潮 爱莲说之错 120cm×120cm 纸本设色 2005年
按照本次展览策展人仲敬干和学术主持吕明翠最早的勾画,陈湘波、谢海、刘春潮每人提交20件作品予以展出,展品除近作外还必须包括两件代表作,而张华江提交的藏品,包括吴昌硕、齐白石、郑锦、陈师曾、高剑父、张大千、方人定、谢稚柳、丁衍庸、鲍少游、李苦禅、黄君璧、饶宗颐……
北京|艺术家吴大羽
纪念120周年诞辰,“吴大羽的艺术世界”特展在京举办
吴大羽
吴大羽是杰出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中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1903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88年1月1日于上海去世。
值吴大羽诞辰120周年之际,全国多家公立、民间艺术机构纷纷举办吴大羽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对中国艺术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先师。最近,“吴大羽的艺术世界”特展得以在北京SKP RENDEZ-VOUS GALLERY展出。
无题86
吴大羽著述丰厚,一生创作了油彩、水彩、蜡彩、水墨、漫画、书法等2000余幅艺术作品,还有90多万字的手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培养的学生有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丁天缺、庄华岳等。此次展出了近年来出版的吴大羽画集、文集、书信集10多种,以及基于吴大羽原作制作的版画20多种,从这些图书、版画和文献中,观众可以领略到一代艺术大师独特的美学风格。
吴大羽把现代艺术的观念贯彻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更把它灌注在艺术教学中。他强调“大体上掌握身体”的概念,以至于被别人戏称为“吴大体”。他认为重点在于把握整体的形态,必要时可以忽略细节。他没有捍卫学院派严谨的绘画方法,学院派和写实主义类型的素描在他的创作体系中也没有占据核心位置,这和徐悲鸿的艺术观念和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大羽非常强调个人的感觉表现,他常说:“画画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对象的第一感觉很重要,能发现、能抓住、能表现感觉,便成功了。”进而,他又特别强调每个人的独特个性:“要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要从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处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终其一生,吴大羽都在强化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感觉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抽象的高度。(文/高丹)
北京|艺术家许江、马路、谭平等
作品亮相“中国表现”展览
12月3日起,“中国表现2023(北京)”艺术展于丽都国际艺术中心呈现。展览以“中国表现”为名,展示了当代艺术家许江、马路、谭平、张方白、苏新平、尹朝阳的作品。
展览现场
关于“中国表现”的命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谈道,回顾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在艺术转折的关键时刻,强调国家性或者民族性并非绝无仅有。美国在上世纪中期与欧洲争夺艺术中心的时候,批评家也经常打出美国牌。罗森伯格和格林伯格的批评文章都强调美国艺术,波洛克等画家被认同为美国画家,他们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绘画。进入1970年代以后,出于对抽象表现的高冷和空洞的不满,年轻的欧洲画家开始重拾具象绘画,在意大利形成了超前卫运动,在德国形成了新表现运动,从而将“意大利超前卫”和“德国新表现”载入20世纪艺术史册。随后,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在英国崛起,他们以“英国青年艺术家”为旗号获得巨大成功。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艺术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有理由强调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但在众多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中为什么突出‘中国表现’?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表现性艺术中蕴含的力量才能匹配这种巨大的变化。从艺术的层面上来看,‘表现’与‘写意’既相似又不同,可以视为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国’来限制‘表现’,表明中国表现更多地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有关,而不是西方表现主义的延续或者翻版。用‘表现’来取代‘写意’,表明‘中国表现’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是全球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彭锋说。(文/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