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第十分论坛“百年理论反思:构建全球发展新模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举办。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化新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就“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的未来”展开圆桌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在报告发布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也推动了世界现代化,但是以改变全球化模式的方式进行的。如果说英国美国式全球化是追求垄断利益甚至以掠夺方式的“经济垄断式全球化”,那么以追求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带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事实上也建构了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经济解放式全球化”。不同的全球化史观,对世界政治性质和走向的判断也大相径庭。在世界近代史的尺度上,如果说“经济垄断式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上半场”,“经济解放式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化进入了“下半场”。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黄嘉树评论称,中国式现代化从最初的“现代化”概念演变而来,但它不仅仅注重物质建设,而是涵盖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它强调中国化的本质特征和不同于西方的路径选择,是对西方话语权的有效挑战。
他指出,全球化被视为资本主义扩张的工具,但也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中国充分利用了全球化的机会,同时保持了自主性和国家利益,展现了灵活的应对策略。这种辩证的视角对理解当今国际局势非常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在报告点评环节指出,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将历史政治学的范式应用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学研究,提出“经济垄断式”和“经济解放式”全球化的概念,代表了新的学术声音。以中国为引领的全球化模式正在成为以往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模式的一种替代方案,该模式明确选择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全球主义,反映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巍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时表示,全球化本质上是各国共同参与的分工网络,这种深度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早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就得到了论证。因此,反对全球化其实是反对分工的无限扩大,而分工本身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持此观点的人往往是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不同国家内部的不同力量对全球化的态度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哪些群体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分工网络中受益。
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受益于全球化的市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得益于技术的全球化扩散,带来了国内的产业技术升级;凭借资本的全球化流动,许多中国企业吸纳外资、海外上市。中国总体上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逆全球化趋势会对中国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近期,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半岛局势再度升温,俄乌冲突延宕至今,在地区冲突不断、国际秩序动荡的背景下,推进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是什么?李巍表示,在讨论这个问题前,需要先澄清几个问题。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如日本和美国)的现代化有何区别。
“在我看来,现代化的核心还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国政府相对比较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力量平衡上表现突出,远胜于其他国家。”他指出,美国曾过于强调市场,削弱了政府的作用,而现在正向中国学习,比如强调采取产业政策。
至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启示,李巍表示,一方面,市场力量过强可能导致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加剧,因此需要加强政府能力;另一方面,某些国家政府权力过大,市场活力不足,导致经济困境,应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实现良好的利益平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之一是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这对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来源:长安街知事
记者:刘晓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