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民族多宗教的融合,加上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马来西亚的美食也是独树一帜,数不胜数。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基本上每种美食,都会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在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的雪兰莪加影,我们更是体验了舌尖上的马来西亚,一个下午的时间,不仅有沙嗲这种几乎人见人爱的烤串,还有各种马来特色的下午茶。
马来西亚四季如夏,所以到这里旅行,酷暑、炎热、暴晒都是每天要面对的挑战。当地人虽然长期生活在这,但毕竟身体也受不了,于是各种降温去暑的饮品、甜点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走进沙爹王子店中,我们一群人各自先点了想喝的饮品。有人点了红茶,有人点了椰汁冰沙,而我必然是点了必不可少的咖啡。马来西亚的咖啡是远近闻名的,尤其是白咖啡,更是这里的特产。对于我这个一日不能没有咖啡的人来说,不知为何,在这里喝了几天,却丝毫没有提神的作用。哪怕是眼前这一大杯啥也没加的美式,喝了依旧昏昏欲睡。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白咖啡,特点就是将咖啡的苦酸味、咖啡因含量降到最低,却又保留咖啡原有的色泽和香味。所以,这里的咖啡对于我的作用几乎没有。
在服务员的推荐下,我们每人都点了一份这里的特色小吃——煎蕊。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立马联想到的就是煎饺和小杨生煎,然而,这个煎蕊不仅跟煎炸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于还是冰的。
煎蕊原来特指一种由Pandan叶汁制成的绿色细条,有浓浓的青草味。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加了煎蕊这种食材的沙冰的总称。现在用Pandan叶汁制作的煎蕊几乎已经品尝不到,都换成了绿豆粉,但口味依旧清爽可口,冰凉透心。
一杯煎蕊端上来,青色的煎蕊,金黄的芒果,点缀其中的红色蜜豆和甜玉米,再浇上特制的椰浆,五彩的搭配造型让人舍不得破坏,但冰凉清爽的造型又让人恨不得立刻马上把它消灭光。小心翼翼地挖上一勺,那种由舌尖贯穿到身体中的清凉让人难忘,沁人心扉。
甜点当然只是解渴消暑,没有米饭还是不实在,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国菜——椰浆饭不得不尝。但是,当服务员把这盘饭端上来的时候,大家都很纳闷。一盘椰浆饭,几片黄瓜切片、小凤尾鱼、烤花生、炸蕹菜、全熟蛋、印度式腌菜与热辣酱料,这不就是很普通的饭菜套餐么?
其实,这盘饭的与众不同从它的名字就开始了。椰浆饭,在马来语中叫Nasi Lemak,读起来就是“辣死你妈”。Nasi是饭,Lemak是脂肪,指的是椰浆。这个饭的名称来自它的烹饪过程,那就是把饭浸泡在浓椰浆里后再把饭与椰浆的混合物拿去蒸。在马来西亚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地方风味餐馆,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身影。而里面的热辣酱料,堪称马来西亚的老干妈。
要说到椰浆饭与中国的关系,那可是密不可分。椰浆饭也称为娘惹饭,娘惹是一种中国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后的女性后代,而由她们传女不传男流传下来的神秘菜系,于是娘惹饭也成为当地人三餐必不可少的。
除了椰浆饭,这里的主食还有炒粿条属于潮州人的美食。这次很巧的是,同行的小伙伴中有一个就是潮汕人,按他的说法,像回家了一样。看似与炒河粉无异,只是主料变成了粿条,里面加入蛋、血蚶、豆芽、虾子、黑酱油和辣椒酱。在潮汕,炒粿条是没有黑酱油和辣椒酱的,但因为这里气温高,食物不易保存,所以增加了这两个调料。
“这个是马来粽。”导游见我们稍稍吃饱,才向我们介绍竹盘中谁都不知道是什么,四四方方的东西。如果不是他说,我们真以为是为了给我们拍照好看而拿来的装饰物。
马来粽由于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扎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马来粽的发明有一说是为了煮熟的米饭在船上长时间航行不腐坏而制作的,而另一种说法是作为盛饭器皿,方便携带到工作地点而创造出来的做法。包裹成三角形或者菱形的马来粽,它的形状有助于水分从米饭上滴下,包裹着棕榈叶或椰叶的粽子,也能防止苍蝇与昆虫接触。
通常所见的马来粽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采用羽状棕榈叶(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种是用椰叶扎成。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专用来配食沙爹的四角形粽子,只用白米制成。
对半切两刀,粽子从中间被拨开。由于只有巴掌大小,每一小块正好一口。一入口,刚才沙爹的油腻被叶子和白米的清香所代替,而特有的棕榈叶香气也与平时吃的粽叶包的不同。
看着桌子上几乎被消灭光的美食,再摸摸自己已经吃的有些撑的肚子,有人抱怨最近的减肥计划又泡汤了。可是再想想,在如此悠闲的下午,在如此多的异国美食面前,减肥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