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航,打响了萧山深化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重要一炮”。
根据方案,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导向,统筹处理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属地镇街权责关系,进一步厘清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责边界,不断构建权责明确、科学合理、利益共享工作体系。
为什么要改?
从现状看,作为“母亲湖”,湘湖是萧山一张绝无仅有的金名片,始终承载着两百万萧山人的无限期盼。特别是综合保护与开发21年来,湘湖实现了复湖、建湖、成湖到营湖的精彩蝶变,成功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第一方阵,成为萧山宝贵战略资源。如近年来,“湘湖·雅韵”精彩亮相,中国美院湘湖校区、世界旅游博览馆、浙江省油画院、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等地标串珠成链,湘湖生态人文底色不断彰显。
从未来看,随着萧滨合作、“中国视谷”等重大战略相继落地,湘湖已成为连接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的关键节点,被视作带动萧山西部、南部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但同时,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内,既有城市、又有农村,既有都市工业、又有乡镇工业,既有生态人文优势、又有新质生产力短板,存量产业结构与“中国视谷”发展规划之间仍存在差距。
面对新课题,如何更湘湖、何以最湘湖?唯一答案就是以改革闯关突围。
怎么改?
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负责人认为,改革的关键词是产业导向、区域协同,“本质上是开发区(园区)发挥经济属性,实现专业能力输出;镇街发挥属地职能,全力保障社会事务,从而形成‘平台主发展、镇街主保障’的联动效应。”该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说,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将高举高打“中国视谷”大旗,全面突出产业发展优先。事实上,聚焦这一导向,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重塑。
如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围绕产业需求,新设科创人才局、文旅发展局,调整投资促进局职责,不断提升湘湖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企业人才的能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经萧滨两区协商,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将加挂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牌子,从而强化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职能,充分整合管委会、滨江特别合作园管理局、五镇街、北大信研院等多方招商引资力量。
又如,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将从53.5平方公里“扩容”到58.86平方公里,“新增部分”主要是三江创智新城。其中,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主体;闻堰、戴村、义桥、城厢、蜀山五镇街承担各自辖区内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责;另外,已建成的12平方公里湘湖景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仍由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承担。
要实现什么预期?
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将推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实现扁平化、高效化、专业化运作,进一步凸显平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统筹产业发展资源和区域空间布局,探索形成“宽视野决策、大区域统筹、小单元作战”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
根据计划,到2026年,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要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形成视觉智能产业“研发孵化—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总部经济”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在全省旅游度假区考核中名列前茅,加快打造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的样板区。
生态、人文、科创三张王牌齐发力,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加快打造“中国视谷”国家级产业地标、持续唱响新时代“西湘记”。
记者/姚潮龙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