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宫(吉林纪事蟠桃宫桃园子与桃源路的得名)

在传统文化对大地的认知中有地脉一说。所谓地脉即某一地山川、河流、岩崖、地穴的走势分布,古人认为这些走势和分布一如人体经脉,与阴阳、五行、八卦皆有对应,因天地灵气的聚散交替,而在冥冥之中为一方水土福祸动因。一如堪舆所论的龙脉、虎脉即是此类。对风水之说,我不甚了然,但听闻地脉,略加思忖,竟想到了桃源路,算起来,这条道路所处区域可谓“四脉”平行。

始建于清代的吉林城北依群山。这群山自北山向东又有杨家岭、玄天岭、望云山、桃源山、虎头山等层层峰峦。诸山虽不高,但各有名堂典故,虽迤逦蜿蜒,却横列一脉屏障,可谓“山脉”;老城区北侧群山南侧自北山划船湖又有水道蜿蜒北去,这水道在解放后被治理为明渠,今为暗渠,曾有“运河”之俗称,可谓“水脉”;民国十六年(1927年),吉林地方政府自主修建吉海铁路,由于日寇阻挠,铁路未能接轨吉林站,但城北群山下已多出一条修直的铁路线,权且称其“金脉”;伪满后期,由于北宁里及其以西地区逐渐开发,在火车道南侧由岔路乡向致和门方向开始修建了一条石灰、碎石、细沙构成的“三合土”道路,姑妄叫做“土脉”。山、水、金、土平行并列,在吉林市区堪属为数有限的景象。

关于群峰南侧的桃源路历史,吉林地方史料中记载含糊,由解放前的地图标注大致可知这一带原有数条乡道土路盘桓纵横,但严格意义上讲都算不上桃源路的前身。直到1940年之后,一条由岔路口(今桃源广场)朝北极门方向的直道才正式出现,不过这条道路西侧在接近北极门后便向南转折,与如今桃源路的走势也有差别。解放后这条直道多次扩建,西侧与越山路相交,道路宽度也展至26-29米,如今已然为吉林市市区的东西干道之一。

关于桃源路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与“桃园子”有关。据《吉林市地名志》记载,一百多年前,有陶氏母女在桃源路中段北侧的山坡上居住种桃,形成一片桃园,后来母女被害,尸体埋葬山上,这片山峦于是被称为桃源山,山下道路因而得名桃源路。而同书其他词条记载却又与《船营区志》等史料记载相似,将桃源路名称的起源归结于古刹“蟠桃宫”及其附属的桃花园。

《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蟠桃宫在巴尔虎门外桃源山,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蟠桃宫的规模很大,有前殿后殿两进院落,房屋共计37间之多。宫内祀王母、斗母、观音、老君、东华帝君等神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另外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蟠桃宫为省城道教司、道教丛林的办公处,此为吉林省道教总机关。解放后,蟠桃宫做过妓女改造所、干部疗养所、盲人草袋厂、精神病医院。1957年开始,旧建筑陆续拆除,如今已更名为吉林市脑康医院的蟠桃宫旧址,除几棵森然古树外,早无任何旧迹可寻了。

无论是陶氏的桃园还是蟠桃宫的桃园,总之从民国时期开始,每逢春日,吉林城北的山峦上,便有夭夭桃花绽放,那桃树一年多过一年,花瓣一春浓过一春。无数的桃花交相映衬,在春风中招摇起伏,如若粉红色的波浪。尤其是晴明之晨,春风阵阵,桃花弥漫山间,如雾若泄,又有朝晖倾覆其上,使得桃花灼灼似霞,美不胜收。文人墨客因而借“世外桃源”之典故,喻桃花园为吉林的“胜境”,赞其为“桃源春晓”,位列“吉林八景”之一。后人以桃源代作为街道的名称,意境涵义也比桃园要高远得多。

在解放前吉林市区的地图中,蟠桃宫和桃园少有并列标注,通常只是二选其一。在吉林市新兴园史话博物馆中,有一幅带有等高线的地图,桃园与蟠桃宫(标注为王母宫)同时标注——桃园在西,蟠桃宫在东。比较如今的地图和实境,蟠桃宫为脑康医院,桃园为市气象局及其以西的坡地。此际,这里已修建了公园,为周围居民休闲去处。朗朗之日登山眺望,山下新路纵横,山上草木欣欣,直让人觉得有一种超越“四脉”之外的气象在悄然萌动。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邴赫(那些麻花)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