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草原云】
“最近天气冷,快进来坐会儿,喝点热水暖和暖和!”12月3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乡味集的街道上,“心有所薯”快餐店店员程娟娟身着志愿服务红马甲,热情地招呼着过往游客。
自从店门口铺挂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益’站”的小牌牌,程娟娟难掩喜悦和自豪。别看店铺不大,却将休闲小憩、应急救助、出行便利等功能集于一体,店内配备的急救箱、雨伞、方便袋等物品也一应俱全,免费供路人取用,细微之处尽显人文关怀。
程娟娟为进店小憩的旅客服务。
在这里,疲惫的旅人能够坐下小憩,畅饮热水;手机电量告急的游客可及时充电续航;有需求的顾客也能使用店内卫生间解燃眉之急。程娟娟忙碌地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能为大家提供这些服务,我打心底里感到光荣。”
这些看似平凡的服务举措,不仅为全社会的文明实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暖流与力量,也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小城大善之风。一直以来,乌兰浩特市积极打造品牌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作用,不断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
今年,为全面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探索建设“文明实践带”,将文明实践要素融入文化旅游线路,乌兰浩特市在全市各镇村积极打造了一批集纳凉小憩、助急、助行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益’站”,沿线打造了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小院”,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互帮互助、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将文明实践服务触角延伸至百姓身边,拉近与群众距离,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像程娟娟这样的志愿者不仅在乡村发挥着自身的光和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同样有活跃着一个个红色身影。
每天上学放学的早、晚高峰,在乌兰浩特市各中小学校的路口,头戴小红帽、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尽心维护秩序、服务过往群众。
为切实守护孩子们上下学交通出行安全,来自乌兰浩特市各行各业的群众纷纷加入成为“文明交通”志愿者,为学生开辟上下学的“安全通道”。“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点,车流量大,人员聚集,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也给孩子们出行造成安全隐患,我们在学校门口协助交警、老师一同疏导交通,共同守护好孩子们的安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志愿者王建说。
临近午饭时间,来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和平街红浦社区幸福食堂,穿着“党派我来服务”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忙着将荤素饭菜搭配、包装,准备入户送给辖区特殊居民群体,车晓春就是服务对象之一。
“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队伍免费为辖区特殊群体和老年人入户送餐。
“因为生病现在干什么都不方便,有需要的时候志愿者来帮我,现在还给我免费送餐,饭菜很合口味,我真是特别感谢他们。”车晓春说,每到周五自己都能吃上一顿健康美味的免费营养餐,这让他感觉很幸福。
“‘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队伍联合幸福食堂,每周五免费为辖区特殊群体和老年人入户送餐,这个活动已经持续半年多了,效果很好。”和平街红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鑫介绍。
2023年以来,乌兰浩特市积极打造品牌文化阵地,培育了“爱心妈妈”“益·身边人”等一批全国、全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同时积极回应群众需求,重点扶持了“红城教育·志愿红”“义家人”“红色服务进万家”等一系列深受百姓欢迎的文明实践品牌,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100余个。
与此同时,为构建“上下贯通、供需对接”的文明实践队伍,2023年以来,乌兰浩特市广泛动员、统筹建立了文明实践人才库——“兴安文明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535支、文明实践志愿者4.2万人,在全市发放3000件文明实践志愿者红马甲和2.5万张文明实践服务项目“明白卡”,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专题培训班,“聚焦合力”壮大文明实践队伍。
“我们将持续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激活文明实践动能,倡导更多文明实践志愿者投身到文明实践的火热活动中来。”乌兰浩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宋纯静表示。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高敏娜
实习生:姜然
新闻编辑:郭娜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