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古时为潞城县地。明称青羊里,仍属潞城县。嘉靖三年(1524)爆发了陈卿领导的农民起义。嘉靖八年割潞城县地十六里,壶关县地十里,黎城县地五里,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降为平顺乡。民国元年复置,四年废,六年复置平顺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革命根据地,当时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以平顺县南、北部分地方分别设立平南、平北二县,属太行区四专署管辖。1943年二县合并仍名平顺县。
伟大领袖毛主席1955年看了中共平顺县委写的《平顺县的全面规划》一文后,作了光辉批语:“这篇文章值得一看,可以作每个县委领导合作化运动、生产运动以及其他工作的参考。这样的全县规划和全面地叙述各方面情况的文章,我们希望每省都有几篇。”
石城——在平顺县东北,战国时“秦拔赵石城”,即此。
益阳城——《清一统志》称:西燕慕容永所筑,以控燕魏。清时称城头村。在平演县东南四十里今原属壶关县。
洪梯子——在平顺县东、今名虹梯关,明嘉靖中年设关,并置巡司。
石埠头——在平顺县东南五里,农民起义领袖陈卿的故里。陈卿明嘉肯初年曾当过潞城县专管粮库的小差事,嘉靖三年(1524)率众起义,曾攻古壶关、潞城、黎城等县和辽具沁二州,众达五万余人。起义军杀富济贫,狠狠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坚持斗争达六年之久。后被晋、豫、鲁三省十五万官军镇压。
西沟——于在平顺县南,旧时为“荒山秃岭乱石沟,十年就有九不收”的穷山沟。1937年八路军解放了西沟,1938年就建立了西沟党支部。1943年共产党员李顺达同志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和六户贫农组织了太行山上的第一个互助组。他们劳武结合,进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于1944年荣获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授予的“边区农民的方向”锦旗。1955年,毛主席看了关于西沟大队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后,作了光辉批示,“这里说的是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以前的个体劳动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点六,比建社以前的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第一年的一百二十元,增加到了一万一千多元。一九五五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八百八十四斤,比抗日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比建社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这个社已经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三年的结果,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点六。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
豆口村——在平顺县东北,革命烈士赵作霖的家乡。作霖同志,1930年担任北京大学的共产党支部书记,1938年在武汉任中国青年救亡协会组织部长。1940年到延安后,任陇东中学校长,1944年因病在延安逝世。其二弟作人、三弟作义于1941年、1947年相继为革命牺牲。
正梯隘——在平顺县东九十里,一名梯头隘,以形险若梯而名,是通往河南林县之要道。今名穿底隘,原属壶关县。
风门口——在平顺县南风门垴下,通河南林县,明改今名玉峡关。《天下郡国利病书》称:“玉峡关旧风门口,在隆虑万山之岭,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
温泉——在平顺县北安乐村。高崖深潭,又名大海、小海。其水隆冬不冰,注入漳水。
金灯寺——在平顺县东南九十里,有明代雕凿的石窟艺术,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虹霓村——在平顺县东五十里,有唐代建造的明慧大师塔,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实会村——在平顺县北六十里,有五代建造的大云院,今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