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城东街道名称的来历
城东街道因驻地在博山城区东片而得名,与孝妇河为界,河东即为城东。
据史料记载,该地区历史悠久,报恩寺、南寺等古迹见证了其深厚底蕴。元代栾氏大公始居此地,大街因其宽长、人烟稠密、商业繁华而著称,曾是博山县的中心地带和旧县衙驻地。
1958年起,该地区经历多次行政变革,先为城里人民公社,后与西冶公社合并为博城人民公社。1982年撤销公社,建立城里街道办事处。1991年,城里与大街两个街道办合并,正式成立城东街道办事处。
博山区城西街道名称的来历
城西街道因驻地在博山城区西片,以孝妇河为界得名。河流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将博山分为东西两城,办事处坐落西片,故称城西街道。
该地区历史悠久,宋代已形成街道。金元时设税课司,宋元间街道已具规模。据史料记载,城西居民多从事琉璃业,故名西冶。建国后,1965年整修孝妇河堤岸,正式以河为界,河西为城西。
1983年,博城人民公社分设为四个街道办事处。1991年,税务街与西冶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成立城西街道办事处。至2022年12月,所辖社区经优化调整为14个城市社区。
博山区山头街道名称的来历
山头街道因驻地位于原“山头庄”而得名,据传因村建万松山下土山头上,故名“山头”。办事处驻此,故名山头街道,历史悠久。
《薛氏世谱》载,山头北宋初已形成村落,元初薛氏已成大族。清康熙年间《宋氏旧谱原序》亦提及山头村。地区春秋时为齐地,后属益都县颜神镇,清雍正年间属博山县。清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山头”。
清宣统年间,山头属博山县第三区。1932年设镇,为博山县第三区山头镇。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行政变革,先为博山市山头镇,后隶属博山县三区。1958年建立山头人民公社,与神头办事处合并。1982年改镇,1995年与乐疃镇合并。2010年撤销镇,设立山头街道。
博山区域城镇名称的来历
域城镇因镇政府驻北域城村而得名,其名称源自南朝宋时侨置的绛幕县,被称诸侯封域之城。
据《般阳胡氏族谱》与《李氏世谱》记载,胡、李两姓分别于明初、清初定居于此。清康熙年间《颜神镇志》称此地为“胡城三庄”,清乾隆年间《续修淄川县志》则记为“北湖城,旧名域城”,《博山县志》亦载为“域城”。
1962年,域城公社成立。1984年,公社改制为域城镇,名称沿用至今。
博山区白塔镇名称的来历
白塔镇因镇政府驻白塔村而得名。明代前,此地名白滩店,后因店房倒塌渐称白塌店,最终演变为白塔。
据《白氏世谱》与《梁氏族谱》记载,白氏于元泰定四年前已居此,梁氏则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明嘉靖与清康熙年间的地方志均载有“白塔店”,清乾隆后更名为“白塔”。
1962年,此地成立海眼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白塔乡,次年4月升为白塔镇。
博山区八陡镇名称的来历
八陡镇因驻地八陡庄得名,该庄位于岳阳河谷,三向通道有八大陡坡。清雍正十二年,博山立县,八陡地区分属两路。宣统二年,博山县划七区,八陡地区分属两区。1932年首次设镇,共建四镇。
1949年,八陡建制为镇,后归属多次变更。1955年,八陡镇等归属黑山区,福山镇等划归昆仑区。1958年,属博山区黑山人民公社。1962年,黑山公社改名八陡人民公社,并调整下辖区域。
1963年,博山区黑山街道办事处与八陡人民公社分开,同时福山街道办事处也成立。1969年,两处街道办事处撤销,并入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八陡镇、福山镇建置。1992年,福山镇并入八陡镇。
博山区石马镇名称的来历
石马镇因驻地石马村得名,村名源自村南酷似马形的怪石。《博山县志》对此有记载,且《崔氏族谱》也记录了石马庄的历史渊源,宋代已有“石马泉”村名记载。据传,该村原名“汲泉”,后因金代碑文又称“崖下庄”,故有“先有崖下,后有石马”之说。
明嘉靖年间,《莱芜县志》已记载“西石马”村名。至清雍正时,为博山县正南路石马社。宣统二年,又分为东、西石马社。1932年改社为乡镇,后于1958年划归博山区,并成立石马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石马乡。
1992年,石马乡撤乡设镇。2013年,博山镇的盆泉、西沙井、南沙井、北沙井四村被划归石马镇。至此,石马镇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断变迁的行政归属。
博山区博山镇名称的来历
博山镇因镇政府驻地博山而得名,该地原为南博山镇和北博山镇合并而成,皆因辰巳山(博山)而得名。清乾隆与民国《博山县志》均记载有南博山,表明金代已有人居住。
辰巳山位于县东南四十里,因方位得名。山南为南博山庄,山北为北博山庄。后来,镇政府分别驻于南、北博山,并分别称为南博山镇和北博山镇。2010年11月,两镇合并,正式成立博山镇。
博山区源泉镇名称的来历
源泉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淄河源头而得名。据《博山县志》记载,该地最早名为原泉,意为淄河的正源,后讹传为源泉,寓意源远流长。镇政府驻地于此,故名源泉镇。
该地春秋时期为齐、鲁两国交界。1917年属博山县第五区遵化乡,1944年则归崮山区管辖。1951年至1958年,博山县委、县政府曾驻此地。1958年成立源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源泉镇。2010年与崮山镇合并,仍保留源泉镇之名。
博山区池上镇名称的来历
池上镇因镇政府驻地池上村而得名。池上村因古代孝女颜文姜取水的“八卦池”位于其东池村西北,故得此名。据《鹿氏宗谱》与《丁氏宗谱》记载,池上庄有悠久的历史,元明时期已有居民迁入。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已有“池上”村名记载。
1958年,池上人民公社成立。1963年,该公社分为池上、李家两个公社。1984年,改为池上乡。至1995年,池上乡与李家乡合并,正式成立池上镇。这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见证了池上地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