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总台记者看世界|哈萨克斯坦首都几多变迁)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亚欧总站记者王德禄。今天,我和大家说说哈萨克斯坦首都的变迁。

克孜勒奥尔达(王德禄 摄)

说起哈萨克斯坦的首都,第一个要提到的是克孜勒奥尔达。在哈萨克语中,“克孜勒奥尔达”的意思是“红帐”。这座城市始建于1820年,当时被称为“白色清真寺”。1925到1927年,这里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首都。

很多人对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比较熟悉。实际上,在欧亚草原历史中,还存在过“红帐”“蓝帐”“白帐”等汗国。现在,位于阿斯塔纳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府就叫“白帐”。

阿拉木图(王德禄 摄)

在后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个首都是位于国家东南的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的意思是“苹果爷爷”,因为城市近郊的阿拉套山谷是苹果的原产地,那里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苹果树种。一到春天,起伏不断的山岭在一丛丛苹果花的点缀下,构成了一幅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美丽图景。

1997年12月10号,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哈萨克斯坦时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有关迁都至北部城市阿克莫拉的法令。1998年5月,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当年6月10号,阿斯塔纳正式被确立为新首都。

阿斯塔纳(王德禄 摄)

阿斯塔纳及其前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当时沙俄政府在此设立定居点。这里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城市被命名为“垦荒城”。1992年更名为“阿克莫拉”。哈萨克斯坦历史和文化界对“阿克莫拉”这个词儿有三种解读方式,分别是“白色圣地”“白色坟墓”“白色奶城”。从这三种解读方式可以看出,这里在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物产丰富,但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现在,中国记者习惯把阿斯塔纳叫“冷都”。这里冬夏两季的温差超过了80摄氏度。可以说,不管是冷还是热,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觉。

阿斯塔纳(王德禄 摄)

伊希姆河流经阿斯塔纳。河右岸是老城区,有9处历史超过百年的建筑;左岸是定都后开始大规模兴建的行政和商业区。如今,整个左岸地区从当初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高楼鳞次栉比的时髦街区。

阿斯塔纳“可汗之帐”(王德禄 摄)

阿斯塔纳的综合性购物休闲中心“可汗之帐”是世界最大的帐篷形状的建筑,内部面积是12.7万平方米。市区内有北京大厦、圣彼得堡大厦、阿布扎比大厦、意大利风情住宅区……仅从这些现代建筑的命名就可以看出阿斯塔纳希望跻身于国际大都市的雄心和努力。

阿斯塔纳(王德禄 摄)

2019年,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从1997年至此,阿斯塔纳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90多倍,工业产值增长30多倍,投资额增长超过50倍。同时,市区面积由258平方公里扩展到了大约80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两倍,超过了121万,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这些数据同样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第一大经济体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阿斯塔纳世博园(王德禄 摄)

2022年9月2日,哈萨克斯坦议会小组提议首都由努尔苏丹更改回原名阿斯塔纳,9月19日,该议案正式生效,努尔苏丹作为首都名称在历时三年半后又重新被更改回了原名“阿斯塔纳”。可以说,从阿克莫拉到阿斯塔纳,再到努尔苏丹,继而回归到阿斯塔纳,城市称呼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

2019年,记者王德禄在阿斯塔纳经济论坛采访

以上是总台亚欧总站记者王德禄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亚欧总站记者 王德禄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王德禄

编辑丨杜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