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唐诗桃花溪)

《桃花溪》是唐代诗人张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详细解释:

原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详细解释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

“隐隐”二字形容飞桥若隐若现,仿佛被远处的野烟所遮蔽。这里的“飞桥”指的是高架在溪上的桥梁,而“野烟”则指的是山野间自然升起的雾气或炊烟。这一句通过描写桥梁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诗人站在远处眺望,只见一座高桥在云雾缭绕之中,仿佛架在了半空之中。这种景象既令人惊叹不已,又让人感到一丝神秘和遥远。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事物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

次句:石矶西畔问渔船

“石矶”指的是突出水面的岩石,而“西畔”则指石矶的西侧。诗人来到石矶的西畔,向停泊在那里的渔船询问情况。这一句通过描写诗人与渔船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现实感。

诗人之所以向渔船询问,是因为他想要了解桃花源的具体位置。桃花源是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据说那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诗人对此充满了向往。因此,他希望通过询问渔船来获取更多关于桃花源的信息。

第三句:桃花尽日随流水

“桃花”指的是桃花源中的桃花,而“尽日”则指整日。这一句描写了桃花整日随着流水飘走的景象。这里的“流水”既指桃花溪的水流,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无法长留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他也借此暗示了桃花源的难以寻觅和虚幻无常。

末句:洞在清溪何处边

“洞”指的是桃花源的入口,而“清溪”则指桃花溪。这一句是诗人的反问,他想要知道桃花源的入口究竟在哪里。这一问既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追求,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不满。

诗人站在桃花溪边,望着潺潺的流水和飘落的桃花,心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些美好事物往往是虚幻无常的,难以寻觅和把握。因此,他的反问中既有期待也有无奈,既有追求也有失落。

主题与意义

《桃花溪》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困惑。诗人通过描绘朦胧神秘的飞桥、询问渔船、随水漂流的桃花以及难以寻觅的桃花源入口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桃花溪》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诗歌,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