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和平村(镇远和平村和平记忆永留心间)

“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更加珍爱和平。”日前,记者赴镇远和平村旧址采访,听到江西省南昌市游客龚大爷发出如此感慨。

和平村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其内所陈列的老照片、历史资料以及当年战俘留下的手工艺品,无不在诉说着此处抗战硝烟深处的贵州故事。

“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和平村”设立的9年时间里,有6年在镇远。这里,曾前后共收容日军俘虏600余人。

现居住镇远的88岁高龄的老人何璇,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耳聪目明,记忆力惊人,为记者讲述了和平村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姐姐叫何瑶,是镇远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是学校歌咏队的成员,经常到‘和平村’里做宣传。于是我就常常跟着去看演出,对里面的情况也比较熟识。”

“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何璇老人的记忆中,当年日军俘虏也会唱这首歌。她回忆,在她十五六岁时在放学的路上,曾经多次在街上见过这些战俘。每周五,和平村内的战俘们会拿着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到外围展览厅出售,盈利所得全部归战俘所有。其制作的工艺品大部分是雕塑,还有扇子等其他物件。“他们还会做小提琴,因为价格便宜,师范学校的学生争相购买。”

“战俘们的一日三餐是定时吃的,生活很好。在‘和平村’后院有一块空地,战俘们可以在那里打棒球。”何璇老人回忆。

“和平村”正中央有一宽敞的大礼堂,当年学生们时常与战俘在那里联欢。

何璇说:“战俘们也表演节目,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台上表演一出名叫《放下你的鞭子》的戏时,一名女战俘感动得还流下了眼泪。”

“我姐姐曾经到过这位女战俘的寝室,十分干净整洁。在交流中得知女战俘有一个女儿,在战争中失散了,很想找到自己的女儿。”

有一个战俘送给何璇姐姐一幅水彩画。在和平村重建之初她把这幅画捐赠了出来,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和平村讲解员告诉记者,在“和平村”生活过的日军战俘逐渐被感化,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成为坚定的反战同盟成员。他们离开和平村后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战争结束之后,反战同盟成员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和中日友好工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事业做了积极贡献。原反战同盟会员还于1982年、1985年、1987年先后回访镇远和平村,称这里是他们的“再生之地”和“第二故乡”。

2006年,镇远“和平村”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和平村”旧址面向全国免费开放。2010年3月,“和平村”旧址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和平村”旧址日接待游客量达500余人次。游客来自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