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山(妙高山)

文昌山 原名妙高山,在治西,秀丽峻拔,中有松隐禅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王憕建文昌阁,魁星楼,及望远亭、朝晖亭、留憩亭,今圮(pǐ倒塌)。于山半者曰半山亭,亦圮,改名曰文昌山。

王恺记,文昌六星,其六曰司录,说者以为名禄之所从出士之,志科名者,必祝焉。遂昌之士,名不挂于科目者,踰两甲子矣!乃谋,奉文昌神而祀之!庶几,阴相而默佑者,顾不得爽垲之地而建宇焉。

邑西北四里,有妙高山,秀拔孤峙,竦出云际。癸未重九,余振衣而上,直穷其巓。羣峯围绕,如拱如揖。双溪萦注,若襟若带。天窅然而高,风泠然而清,萧寥虚旷,超迈尘俗。絶顶之下,有□十余亩。峦岫回抱,竹树参列。有僧庐焉,老屋三楹,尘埃委积,荆蔓蒙翳,余慨然曰,天生佳境,而无人力以发之,幽奇胜妙,沦晦终古,是负此山也。盍辟之,以为文昌之宫乎。

归而谋之,邑人佥曰,善。于是鸠工庀材,徙僧庐于左,而建文昌阁。于其中阁之前,池,广二三亩,植以芙蕖,池上为奎星楼,与阁对峙,楼下绕以回廊十二屈曲相通。楼之外,层列三亭,最高者曰望远,稍下曰朝晖,再下曰听泉。没崖植松杉桃李,以补峯峦之不足,山半为亭曰引亭,以供休憩。山外立坊为表,易山名曰文昌山,大书以揭之,所以兆是邑之祥也。

甲申五月,率邑人奉文昌之像于阁,端仪有俨,睟容有穆,光华焕炳,如动喜色。凭阑而眺,则岚翠浓淡,烟霏明灭,向之隐没于荒凉翳荟之中者,莫不争奇竞巧呈献于指顾之下。千年湮蔽,一旦轩露,羣情欢忭,交口赞善,比之昆仑阆风,非尘塔中所有。

斯真可以妥帝君之灵而兆是邑之祥矣。乃以公田六十箩隶焉,以供春秋报享之用。且谋广其斋,庑俾诸生,得肄习焉。庶几,研摩讲贯,学成业修,振词锋拂文铓,奋迅而出,吐百余年来抑塞壅阏之气,使人知神之休应昭赫显着,余亦得载名兹山以垂不朽,岂不盛哉,诸生勉旃,余且拭目以俟。

训导王世芳记,平昌城北,山名妙高,岩石巉絶,屈曲纡回,人必伛偻策杖而登,有半途力竭思息者,扫叶席草而坐,予窃以为高则高矣,妙犹未也。

乾隆辛巳,邑侯王公憕以西蜀孝廉来牧兹土,甫浃岁废兴坠举绅士,以文风不振,亟请于公,求祀文昌帝君。公欣然,择于妙高山之巅,相度形势,经书规宜,庀材鸠工,不期月而告成。

于是游览者有级可登,有亭可憩,徐步于茂林松柏间,不觉昔之苦高者,今已觉其妙矣,乃瞻台阁,俯视清池,四顾峯峦向背,适意忘归,则又妙而不见其高矣,且逍遥于尘俗之上,留连于烟霞变幻之境,酌酒吟诗,与我同游者,羣呼为文昌山,而幷去其妙高之名矣。

夫士人之崇奉文昌,欲开文运,会际风云,以佐郅治之隆也。然文运之由闇而昌,必士人握管吚唔,得文入妙来之。趣则应昌,时膺高爵,不啻山之层级而升,故妙。卽隐于文之中,高亦寓乎,昌之外,妙高也,文昌也,二而一之者也,况乎宇内名山不一,或以形传,或以神传也。昔之妙高者,山之形,今之文昌者,山之神也。公今从众而命名文昌山者,公之意,其在斯乎。

王憕 魁星阁记,文昌之星与斗魁相连,故世以魁星为主文之星,然北斗七星一至四为魁,魁为璇玑,天文家言魁之所主者众矣,独不言其主文章。以予论之,主文者乃奎星尔,悬象之丽天者,莫非天文,然惟奎十六星钩连,屈曲有若篆籕,为文字之象,故从来缀文之士,称御制曰奎章,称御书日奎画,葢天文之丽密者莫奎若也。奎之分野为鲁,鲁礼乐之国也,圣贤萃焉。

宋之兴也,五星聚奎,实启文治之盛,学问文章,至宋而极。后人论述唐宋之文,谓之瀛奎。徽宗时,道士奏章,久伏不起,上问其故,对曰,値奎宿,方奏事,上问奎宿为谁,对曰,本朝苏轼。然则主文之星,非奎星欤。

予旣建楼于文昌山,复正其为奎,而着其说,他日此邦之士,摛文掞藻以近天子之光,和卿云赓,卷阿仰奎章之炳烁,捧奎画之璀璨,然后知奎星之为灵,昭昭也。葢天下之祠奎星者,自此始。

道光十年,建书院,卽旧址更新之,添设房舍,延师课士,于其间游览胜境,遂为一邑之冠,又有听泉亭(邑人徐台年建)、四照亭 (贡生王鋆建),咸丰十一年,均毁于匪。

同治九年,知县韦登瀛筹款建复,规制视昔有加。

光绪《遂昌县志》卷二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