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一词含义,本是古时侗寨放鼓之楼。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俗称鼓楼。清雍正年间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说起侗族鼓楼,就不得不提马田鼓楼。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田鼓楼距今已有近三百七十年的历史,在侗族鼓楼中极具代表性。
本期《读故事 品古建》,我们选择了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田心寨的马田鼓楼,一起来领略侗族建筑的独特风情。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
马田鼓楼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1984年再次维修加固。
对于侗族人而言,鼓楼能体现出本族的宗教、礼法、血缘,它与特定的社会功能相对应。
鼓楼作为整个村寨的中心,属于侗族精神象征,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场所。侗族民歌:“未建寨子,先建萨坛、鼓楼。”建设新的村寨,要以鼓楼为中心,在其周围建设吊脚楼,可见鼓楼的重要地位。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礼记·礼器》讲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粉资料侧面说明古时鼓楼作为庙堂建筑也有地位区别。侗寨的大小决定建设多高的鼓楼,马田鼓楼共建九层说明在侗族的地位属于中等偏上。
常言道:“侗族有三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侗族大歌曲调优美,曲式紧密完整,形式活泼多样,侗戏也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侗族人能歌善舞,与鼓楼密不可分。鼓楼是侗寨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小孩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
鼓楼与侗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纯木结构,无一钉一铆
侗族人是天生的建筑师,他们把房子建在山脚水边,所有建筑不用一钉一铁,全是杉木搭建,卯榫嵌合。作为侗族“建筑三大宝”之一的马田鼓楼也是如此,属于干栏式抬梁纯木构架。
楼顶是三连串葫芦形的顶尖。中部是层层叠楼,和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是为六角形,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是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二楼正面系活动板壁,闲事作戏台之用。鼓楼内挑枋、柱、瓜,形式各不相同,分布参差,错落有致,一至二楼的横枋上镌刻“物华天宝、国泰民安、吉星高照”等正楷立体字。
有别于其他鼓楼的正方形,马田鼓楼的底部为长方形。底层设有火塘,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
鼓楼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通高18.72米。外部每层封檐板上都装绘有各种花卉、鸟虫,线条明快,色彩绚丽。檐板与楼内大梁彩绘民间图画,具有侗族特点的彩绘花纹卷草图案,顺序井然有条极具装饰美感。各个楼层翼角上,都塑有飞龙、麒麟、凤凰、孔雀、鳌鱼、雄狮、奔鹿等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图样。美丽的装饰与精巧的造形,使鼓楼显得更加典雅端庄,不失为侗族文化艺术的珍品。
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 张慕鸿 记者 王铭俊整理
资料来源:《湖南日报》,《大舞台》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