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革前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前进,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向往,会聚了诸多进步人士,其中不乏谭平山、王昆仑、屈武等一大批民革前辈,他们求学于此、浸润于斯,为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所感染,留下了一段段追求进步的历史印记,展现了一幅幅救国救民的历史长卷。
接受进步思想
谭平山(1886—1956),历任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副主席。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京大学,谭平山广泛接触新思想和新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十月革命后,谭平山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翻译外国进步书籍,撰写时评文章,探讨改造中国社会的路径。在《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和陈独秀的支持下,1918年,谭平山等人发起成立学术组织“新潮社”,主编《新潮》杂志,抨击旧制度,宣传新思想。蔡元培在看过谭平山为《新潮》创刊号所写的《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一文后,评价“甚有见地”。在校期间,谭平山还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介绍苏俄革命经验和《共产党宣言》,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谭平山在广州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群报》。
屈武(1898—1992),历任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1922年,屈武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屈武在天津上学时,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北京大学后,得到李大钊的器重和帮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入学后不久,1922年10月,屈武加入进步组织共进社,并很快成为该社的重要骨干,担任常务主席。1923年春,屈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大钊出席了其入团仪式并讲话,后又担任北京大学团支部书记、团北京地委候补委员。1925年初,屈武转为中共党员。
郭春涛(1898—1950),历任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1918年,郭春涛考入北京大学法文系。郭春涛在北京大学,受到李大钊、杨怀中等著名教授的启发教育,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在李大钊的指引下,郭春涛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随者。郭春涛、蔡和森还曾联名撰写《论中国革命的道路》等文章,主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文章发表后,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并得到孙中山的赏识。
王昆仑(1902—1985),历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主席,第六届中央主席。1917年,王昆仑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业期满,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这时的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夫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办学宗旨下,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园地。王昆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主义,追求先进的救国之途。由于王昆仑在一系列活动中的表现,他被北京大学一年级全体同学选为学生会主席。
李世璋(1900—1983),历任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副主席。1918年,李世璋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在北京大学,李世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逐步接受马列主义。1922年,李世璋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当选为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书记。1923年,李世璋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李世璋兼任《京报》记者,常写文章抨击北洋军阀,宣传报道学生和工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参加五四运动
在整个五四运动中,郭春涛是重要骨干。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和各校代表在北大集会。大家在听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后,群情激愤,一致决定:通电全国,联合各界一致行动,誓死力争,严惩卖国贼,并于次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郭春涛等人连夜书写标语、起草宣言。5月4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等14个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来到天安门广场,郭春涛与同学们手持“还我青岛”“坚决反对在和约上签字”等旗帜标语,呼喊口号,向周围民众散发传单,宣传反帝爱国。5月6日,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郭春涛组织“救国十人团”,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进行宣传讲演。与此同时,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重庆等地也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5月19日,北洋政府以为风潮已过,便下令传讯被释放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人。这一举动,再次激起了青年学生的义愤。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郭春涛等人外出演说,被逮捕关押。由于被反动军警逮捕的进步学生达170多人,这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在全国多地城市,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各界群众掀起了爱国浪潮。见此情形,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5日释放了郭春涛等被捕学生。9月23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当时,作为北京大学队伍中的成员,谭平山、王昆仑、李世璋等民革前辈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参加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壮举;许宝驹(1899—1960),历任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与当时的许多爱国青年一样,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热潮之中。
践行实业救国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建设现代化的富强国家,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夙愿。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兴办实业的呼声高涨,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浪潮。
孙越崎(1893—1995),历任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第八届名誉主席,被誉为“现代能源工业奠基人”(谷牧语)。1917年,孙越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率先表态罢课游行,因拒写悔过书而被学校开除,后得蔡元培支持,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从此,“实业救国”的理念便伴其一生。
1934年,孙越崎担任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经过在陕北高原行程800多公里、历时半个多月的地质调查,孙越崎率队在陕北延长夜以继日地勘探石油,最终打出了日产油1.5吨的油井;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军用设备用油极度紧张,形势危急。1941年3月,孙越崎临危受命,担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在高寒戈壁,孙越崎率队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当时,玉门油矿的产量几近国产油的全部,有效缓解了国内的严重油荒,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卓越贡献。(鲍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