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地图(穿越辉发河如何面对地图把梅河口印成了梅花口)

如何面对:地图把梅河口印成了“梅花口”?(《海龙纪行》)

众所周知,“梅河口”是一个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的老地名,至少与东丰、西丰、靖宇、东辽、辽源、白山、长春等地名晚,相对而言也算是历史悠久了。特别是民国年间修筑奉海铁路、四梅铁路以来,“梅河口”声名大噪,如同大运河畔的扬州是座“因河而兴”的城市,梅河口是“因路而兴”的城市。新中国以来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近年来实现飞跃式发展,由县级市被列为梅河新区,成绩喜人。

然而近日翻阅过去的老地图,却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被地图标写为“梅花口”。这是头一次发现印刷品这样写,此前也是闻所未闻,属实令我很感意外。

日伪地图中的“梅花口”

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简单盲从地信以为真,也没有粗暴武断“地图搞错了”,而是冷静面对,不急于下结论。

首先,从方法论来看值得高兴与肯定。历史研究要敏感地关注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善于发现线索,又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都显得重要,这是把研究引向深入的开始,值得庆贺。且其涉及的问题,大有大的价值,小有小的好处,学术也不可“势利眼”,只不过因其轻重缓急区别对待而已。

其次,对于史料要给予应有的信任与尊重。对于图上“梅花口”地名,先是努力往其合理性上方向思考。(1)学术界普遍认同日本人做事的“工匠精神”,若非为其侵略服务而别有用心故意所为一般是不会弄错的。(2)地图是地名学与制图学的的专业,也有错的可能但是概率极低。(3)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地图,那时印刷品的质量还是有保障的,基本可信。尊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史料观点,对意见向左的史料的尊重,更见一个人的素质与学养。

第三,要敢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不是仅凭个人好恶与思想倾向,妄猜臆断。(1)“梅河口”地名源于梅河,与“梅花”无关且“梅花口”不成话,当无地名“梅花口”。(2)寻找史料依据。查找县志、乡土志、地名志、民间故事集等史料方志,没有发现“梅花口”一说。(3)调查走访民间是否由此一说,哪管是偶尔的一个传说,至今没有得到有价值信息。(4)看此前的民国地图及与其仿前仿后的日伪地图,这个是最有说服力的。结果是看了若干版本的地图,也没发现第二处“梅花口”。

日伪地图中的“梅河口”

总之截止目前,除了为发现问题而高兴这点外,无论是想采信“梅花口”一说,还是否定此说,信息与认识上都没有丝毫进展。没有进展不等于没做工作,不等于没研究思考,这是必要的过程。有些问题,需要占有资料上的搜索积累,哪怕是发现第二处“梅花口”字样;感觉认识上的发酵酝酿,哪管像是满语名称的不同写法。

即便暂时啥也没发现,但作为一个待解问题,记录在案,存档备查,也是难能可贵的。尽管目前持保守态度,可还是那句话:不急于下结论,持续关注,定要得到真凭实据。就连本文,也是抛砖引玉,网络征集意见啊。

2021年12月23日刘兴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