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很晚才得到消息,这时怎么办?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火烧新野,取得了一场大胜,刘备带着几万百姓,退到襄阳城外。诸葛亮劝刘备趁机取了襄阳城,刘备不同意请求见刘琮,刘琮不敢和刘备相见,刘备又说,你让百姓进城,我立刻就走。守城的蔡瑁又不同意。这时有大将魏延,劈开城关,喊刘备快进来,刘备不愿意乘虚而入,还是走了。而襄阳城里又有很多百姓,逃出城来,跟着刘备一起。
按照历史,魏延这里属于乱入,《三国演义》里很多魏延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这个写法,诸葛亮主张取襄阳,是体现诸葛亮的智,刘备怕伤到百姓不愿意取,是刘备的仁。
曹操以少胜多把刘备杀得大败
结合前面讲的内容,可以知道,历史不是这么简单的。
没有魏延开城门这个有利因素,刘备仓猝之间,要攻下襄阳很难,而曹操大军已经快速逼近了。要是一时攻不下襄阳城,被内外夹击,那就全军覆没了。
就算攻克了襄阳城,荆州城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不愿意抵抗曹操的,荆州本土的大家族和北方流寓荆州的大家族都不想抵抗。这些人你能全部杀光吗?显然不可能。那么他们就都是可能接应曹操,里应外合的。所以襄阳城是守不住的。
这个苦头,刘备在徐州已经吃过一次,那恐怕是刘备生平最恐怖的记忆了,犯不着再体验一次。
所以刘备说了句:“吾不忍也。”没听诸葛亮的,撤走了,途经刘表墓的时候,还哭拜了一把。
刘备这时的表现,既是道德的,也是高明的。我们不能认为道德的行为就必须吃亏,那样的道德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诸葛亮也不是说天生就什么都算无遗策,他也需要成长的时间。
但接下来,刘备确实因为道德的选择而吃了眼前亏。
先说历史:
很多百姓跟着刘备逃亡,行进到当阳的时候,追随刘备的老百姓已经有十多万人了。毕竟曹操喜欢屠城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荆州有很多北方流民,当年他们从曹操的屠刀下死里逃生,想到曹操要来,就满心恐惧。所以虽然大家也知道刘备打不过曹操,但不跟着刘备,还能去哪里呢?
但这样一来,刘备的行进速度就非常慢。于是刘备派关羽带着部下,坐着几百艘船,让他先去囤积着大量军事物资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刘备自己还和老百姓一起走。
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先走确保控制江陵,现在虽然有这么多人,军人却很少,曹操来了,怎么抵挡呢?”刘备说:“成大事以人为本,这些人追随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而去呢?”
所以,刘备就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了。
曹操到襄阳后,接受了刘琮的投降,听说刘备是去江陵,立刻率军追击。
作为高明的军事家,曹操太清楚江陵的重要性了,可以说,控制住江陵,大半个荆州就在掌握中。要是让刘备占据了那里,后面麻烦就大了。
按《先主传》的说法,曹操是丢下行军物资,亲自带着五千骑兵,风驰电掣般赶过去。
刘备的大部队,一天只能走十多里,五十三岁的曹操,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刘备在新野本有数千兵马,后来又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把游民征发进军队,麾下至少不下万人,虽然分了一部分军队给关羽带走,但刘备兵力仍然应该比曹操的追击部队多。而正因为行军缓慢,精力也保持得比较充沛。所以当阳长坂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再次把刘备杀得大败。
这时,刘备手下两员武将表现出色。
一个是赵云,赵云怀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保护着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成功逃出了险境。刘备也表现出对赵云可贵的信任。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降曹操去了。——这人是谁,史书上没提,大概就是个不怎么重要的人。刘备向这人投了一手戟,这是当时常用的投掷的短兵器,前面讲董卓差点杀了吕布,也是扔的这东西。当然,这时刘备也不是要钉死这位,就是吓他一吓,并且说:“子龙不会抛弃我离开的。”果然,不一会儿赵云就追上来了。
另一个是张飞。刘备当时仓皇逃走,留张飞断后。张飞“据水断桥”,这四个字意思是有一条河,张飞拦在桥头,截断了追兵去路,倒不是说把桥拆了。张飞大吼说:“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操的追兵没人敢上,刘备这才脱身。
《三国演义》是如何改写长坂坡之战的
再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一段,改动比较大。
首先是给曹操捏造了一段暴行,让他把蔡夫人和刘琮母子给杀了。实际上刘琮投降后,好端端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曹操取了荆州,接下来指望上游的刘璋、下游的孙权都向自己投降,当然要对刘琮好一点,做个样子给他们看。不管曹操内心多瞧不上刘琮,这时不会杀刘琮的,这不是残暴不残暴的问题,主要是太蠢。曹操地下有知,发现《三国演义》这样写自己,恐怕会说,你可以抹黑我的品德,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啊。
然后,《三国演义》改写当阳长坂坡这场,真是写得荡气回肠。
诸葛亮都已经辅佐刘备了,再让曹操以少胜多,那是绝不可以的。
《三国演义》让刘备派诸葛亮去找刘琦搬救兵,这次惨败,必须要让诸葛亮不在场。
曹操的追兵不能只是五千人,而是五千人只是先锋,之后几十万大军都杀奔当阳。
赵云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本来赵云只是带着阿斗和甘夫人成功逃脱而已,现在变成了:“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刘备遭遇了这么惨重的失败,刘备方面不死个重要人物,是缺少一点悲情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于是安排阿斗的妈妈甘夫人中箭遇难。《三国演义》注意到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甘夫人跟着赵云脱险了,就让刘备那位大概早就去世了的糜夫人起死回生,你到这里再死。
那个说赵云投降曹操去了的人,史书上没提名字,《三国演义》说是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因为糜芳后面会出卖关羽,所以要让他一向猥琐。
总之,赵云长坂坡大战这一段,《三国演义》真是为后人进一步创作,提供了极好的发挥空间。《三国演义》吹了一句赵云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来的说书艺人,就能给设计出这五十多个曹将每个人的特殊技能,让赵云一个个破解,杀每个人都杀出花样来。——这种故事设计,自负品位高雅的文人往往瞧不上,但是对一般普罗大众是真有吸引力。
张飞也写得好,不是好在写张飞勇猛,而是好在写张飞会用计策。
相比民间文学,张飞的武力在《三国演义》里实际上是被压低了的。前面说过,元代吕布还打不过张飞,在这边当阳桥,张飞阻挡曹兵,《三国志平话》的写法是:“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桥就是喝断的。我们也说过,民间文艺有自己的口头传承,直到今天,相声《八扇屏》,仍然说莽撞人张飞“喊一声,曹兵退后;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把当阳桥喝断”,或者京剧《甘露寺》里,“当阳桥头一声吼,折断了桥梁水倒流”,都是继承着比《三国演义》更早的民间文学传统。
但《三国演义》放弃了张飞的怒吼是超声波攻击的设定,变成张飞用计策,让二十个小兵,马尾上拖着树枝,扬起烟尘,制造有大量伏兵的假象。诸葛亮之前两把火,已经烧得曹操的兵将疑神疑鬼,有心理阴影了,这是加上张飞的一声怒吼,形成效果叠加。偏偏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又被吓得心脏病犯了,摔下马来,恐怖心理传播,于是曹操的追兵吓得败退了。这个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很合理,军队里“无故大惊”的事,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要上理论高度的话,传播学、大众心理学拿过来,可以写一堆论证。
曹操被吓退合理,莽张飞突然会用计策了,合理吗?也很合理,《三国演义》前面有写,张飞本来就爱耍点小花招,张飞本来特别讨厌诸葛亮,诸葛亮来了之后帮助刘备连续取得大胜,张飞是坦诚的人,该认错就认错,从此学习诸葛亮。当然不能一下子学得完美无缺,所以《三国演义》还让张飞吓退曹操后画蛇添足,把桥给拆了。我个人甚至觉得,《三国演义》写张飞的计策,往往比写诸葛亮的计策还好。因为本来就属于民间小聪明范畴,也没有故弄玄虚渲染得有多高端,这本来就是民间艺人的长项。而且,这不仅是写张飞会用计策,也强化了张飞和诸葛亮之间的情感联结,对文学作品来说,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
研究《三国演义》的论文往往爱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扁平的,就是说一个人物往往只有一个性格特征,而且这个特征是不变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说法不公平。可以说《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类型化,但他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有一定立体感的类型化。张飞就不止一个性格特点,而且是发展变化的,人物是有成长的。
拔高刘备太过火
要说这一段里,有谁《三国演义》写得不好呢?就是刘备。
《三国演义》想把刘备的仁德之君的形象,写到极致,但一个极致的人物,放到一个具体真实的情境中,给人感觉就是过火。
按照历史,刘备宁可失败,也不愿意抛下追随自己的百姓,很高尚了,已经算是汉末时代绝无仅有的人性之光了。《三国演义》要给刘备再加一句台词:“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就要投江而死。
这个举动,不是今天的读者才觉得假,是古代评点《三国》的人,一致觉得假。假得连毛宗岗都觉得没法圆场了,不过他还是嘴硬:刘备也假,曹操也假,百姓不同意曹操的假,但接受刘备的假,这不就是刘备一向攒的人品吗?——这个话来解释粉丝滤镜,倒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处理这一段,是真聪明。编导也觉得原著过火,但是又不便抛弃原著,于是处理方式是:全程一句台词没有,配上悲怆的背景音乐,拍凄风苦雨之中,百姓受难的画面,然后是一个小孩落水,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漂浮在水面上的特写,这时镜头切到刘备要投江。所以,刘备是想投江而死呢,还是想跳江救人呢?自己判断。这个处理,确实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原著的过火感。
还有,赵云救了刘阿斗,本来刘备感动一下就完了。《三国演义》偏偏要加,刘备把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真摔死了,摔脑残了,不是让赵云的努力都白费了么?留下一个“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谁也不相信刘备是真诚的。
当阳的惨败,被《三国演义》写得激动人心。实际上,这真应该算是刘备生平的最低谷了。之前刘备败那么多回,都可以找理由,我的军队是临时招募的,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啊,我人少对方人多啊。可是这一次,刘备在荆州有七年时间积蓄实力,这次和曹操交战,是以多打少以逸待劳,结果还是惨败。所以,也别怪人家荆州士族不愿意被你拉着反曹,而是乐于归顺曹操了。
现在,兵力大损,抢占江陵显然也是不可能了,地盘也没有了,无疑是刘备人生的至暗时刻。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