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失42年后,57岁“流浪汉”徐明启(化名)终于与自己的家人团圆了。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闵行区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4月16日上午8点55分,徐明启将搭乘驶向贵州的高铁返乡。
徐明启(左一)。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供图
4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获悉,在常年的救助工作中,该站工作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甄别经验,此次运用了“口音特征辨别法”和“语言引导法”,成功甄别出了走失42年之久的徐明启。
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全市共救助1448人次。自2月25日以来,全市接收隔离点隔离期满的智力残疾及疑似精神障碍人员96人,其中88人经甄别已联系核实身份信息。
流浪“老人”口音重不识字
2020年3月1日晚上,闵行区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在古美路漕宝路口流浪的“老人”,此人无证件,无固定居所,身体残疾,无法讲清楚自己的姓名、地址和家人信息。
疫情期间,上海救助系统采取市区联动、协同救助的甄别方式,由闵行区救助站先采取人脸比对、发布头条寻人信息等方式查找他的亲人,并进行初步甄别,但很遗憾,经过多日努力后并未能获得有效信息。
得知该情况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先后三次来到闵行站,与闵行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同开展甄别寻亲服务,其间共甄别出7名疑难受助人员,其中属徐明启的甄别过程最为艰辛。
由于常年在外流浪,徐明启进站时面容十分苍老,自述叫”刘德意”(音),77岁,云南人。此人口音非常重,不识字,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经过反复交流从口音特征辨别,能够勉强听出来是云贵川一带的,稍带一些四川音。
交流过程中,他反复提到“larong arong”这个词,工作人员凭多年甄别工作经验,觉得这个地名应该是西南一带的,仔细查找地图信息,发现贵州毕节有个纳雍县,发音非常相似。
在继续追问后,他首次回忆道:自己是贵州的,没有上过学,17岁时和父亲一起在一个叫茅坡(发音maopo)小煤窑挖煤,挖煤的地方离赫章县不远,有一天嘭的一声爆炸了,父亲炸死了,自己烧伤了。
工作人员由此分析,此人应该在赫章县生活过,当地多有煤窑,符合他讲的挖煤的情况。但此时没有其他线索,只能如大海捞针一般寻找,最终确定了羊场乡和姑开乡两个范围。
徐明启(右一)。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供图
视频认亲
4月1日,工作人员与“刘德意”的沟通过程中,将羊场乡和姑开乡的相关地名报给他,但是他不记得,也没有反应。
此时,工作人员意识到之前的推测可能有误,便从头开始,反复询问,将一些零散、重点、关键性的话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拼凑,找出内在关联性,从有限的信息中,顺藤摸瓜,不断深入,逐步查找出真实的信息。
对于关键的户籍问题,他说是桂顶(音)、乐邦(音),在贵州反复查询发音类似桂顶的地名,发现在黔南州有一个贵定县。再问他具体乡镇,好像是叫新坝(音)的,工作人员在地图上查到黔南州贵定县,发现有个新巴镇很像。
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电话、视频、照片等形式与新巴镇政府、乐邦乡联系,最后联系上徐明启的亲戚陈启财。陈启财称:听下来此人好像是他走失多年的妻弟,名字叫徐明启。
随后,工作人员又与陈启财的儿子陈明军取得联系,把“刘德意”有烧伤的特征讲诉给他听,并通过微信把照片发给他,确认此人是他走失多年的舅舅。
之后通过电话和视频,工作人员先后多次让徐明启与其姑妈徐志芬、姐姐徐明英、表妹刘艳、玩伴徐贵华进行了交流,他都开心地记起了他们,也进一步确认了他的身份。
这时,工作人员才从姑姑徐志芬哽咽的诉说中明白了情况。原来,徐明启1岁时在烧饭的地方因为失火烧伤,5岁时父亲病死,12岁时母亲病死,之后一直由姑姑抚养,15岁离家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些年来家里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已经找了40多年,每年都到派出所去查询。
从1978年离家开始,整整42年,57岁的徐明启从稚嫩的少年郎到白发显露的中老年,终于在上海市救助站的帮助下与一直在寻找他的亲人团聚了。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表示,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真正的弱势群体,部分长期流浪人员由于常年得不到家人与社会的关爱,很多都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社会功能,变得无法正常与人交流,而救助工作者要做的可能就是打开他们这扇封闭已久的心门。
来源:澎湃新闻